2017-10-01 19:22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关注留守儿童新形态: 中医药养生如何服务百姓 关注留守儿童新形态:
爱该如何“归来”? 新华社北京电(白瀛 郭晨琦)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仍在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也在发生变化。辽宁卫视正在播出的一档公益真人秀节目《归来》客观地揭示了这种变化,并在节目中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创新性尝试。 ◆留守儿童新形态:独居、网瘾、古惑仔 据节目执行制片人杨梅介绍,《归来》走访了湘西凤凰、贵州黔南、云南文山、重庆万州、宁夏固原、安徽灵璧等10余省份的上百所留守儿童学校,采访了3000多个留守儿童,最终选出12个。在已经播出的6期中,留守儿童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独居女孩、网瘾少年、农村古惑仔,但共同特征是霸道、暴力、花钱大手大脚、爱吃西餐、沉迷于网路。 “11岁女孩杨钰脘已经独居4年,13岁的女孩李莉常年独居。”杨梅说,拍摄中,两名女孩对编导甚至比家人还亲。女孩对亲情的渴望,比男孩强烈,所以更会出现‘情感饥渴’的心理问题。” 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比例虽然不大,数量却高达205.7万。 节目中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网瘾依赖。由奥运冠军陈一冰带领的孩子杨明瑞对“不能玩电脑,10点钟睡觉”的规定十分不满:“其实我也不是非要玩电脑,就是一个人在家空荡荡的。”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指出,留守儿童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归来》中原本成绩不错的韩靖,现在频繁逃学、打架,甚至对亲弟弟拳脚相加,暴力倾向严重。 杨梅说,《归来》的几位主人公并不是留守儿童中的极端个案,而是全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缩影。 ◆创造短暂团聚:“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杨梅指出,《归来》以解决问题为思路,而不是放大矛盾和问题。节目组邀请陈一冰、黄征、杨童舒、孙茜4位明星,每人与3位留守儿童相处2周,并把他们分别送到自己的父母身边小聚。 生活中花钱大手大脚的杨明瑞,见到为省钱住在即将拆迁危楼里的爸爸,泪流满面;染了五彩头发的夏成龙,看到工棚里简陋的床铺和爸爸手上的淤血,才知道自己撕掉的钱、染头发的钱是怎样得到的…… 独居女孩杨钰脘在难得的聚餐上第一次流露自己的心声“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在一起”,让父母终于意识到女儿的脆弱;陈梦吉在和妈妈紧紧拥抱后沉默无言,妈妈这才发现长时间的沟通匮乏让她与最亲近的孩子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心理学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傅春胜说,即使是短暂的相聚,也能建立一种情感,对孩子和家长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自我情感修复很好的方式。“这不仅对他们未来的交流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也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思考留守儿童新问题:爱该怎样归来? 傅春胜指出,浅层次来看,孩子们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心,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有些家长为了弥补缺憾,只能选择物质补偿,所以孩子们只把父母当做提款机,而感情却日益淡漠,这都是人格缺失的表现。“节目中的独居女孩,还暴露出安全隐患以及监护人的法律缺位问题。” 根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深层次来看,由于幼年和青春期的感情缺失,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造成内心自卑严重,一些孩子会发展为暴力倾向。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出现吸毒、打架等暴力事件。”傅春胜说。 “爱该怎样归来?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政府、社会机构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又能够做什么?这都是《归来》留给我们的新问题。”杨梅说。 ■新华社记者 鲍晓菁 吴晶 王思北 胡浩 董小红 彭卓 ——专家解读《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从拔火罐到针灸,从汤药到膏方,从望闻问切的理论到相生相克的规律——近年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海内外认可,中医药养生与保健的理念经验广受民众欢迎。 我国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日前出台,今后中医药养生将如何服务百姓生活?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治未病”:发挥中医药的“养生”功效 中医界流行着一个笑话:当一个中医向病人家属推荐去看西医,家属立刻反应:“坏了,这下真的病了。”而当一个西医向病人家属推荐去看中医,家属张嘴就哭:“完了,这下真的没救了。” “这是一个误区。”安徽省立医院中医肿瘤科医师徐媛媛说,西医都是发病后再诊疗,而若要中医药疗效显著,往往需要在身体健康平衡刚刚出现失调时开始介入,即健康养生。 “这次《规划》给了中医药一个全新定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马烈光认为,中医学提倡“治未病”,注重机体保养,这顺应了当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趋势。 我国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记载有“治未病”的思想。这种理念和方式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深入或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还能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多赢”。然而,近年来我国“重西轻中”“中医西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地方医院采取适用西医的管理办法管理中医,如同“牧师管理和尚”,阻碍了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功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此次规划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并从管理、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强监管:让“靠谱”的中医药为百姓服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老中医告诉记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各种打着医疗、养生、中医旗号的江湖骗子,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用来路不明的偏方招摇撞骗。 近年来,从张悟本到马悦凌再到李一道长,一个个养生大师的神话破灭,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本就疏离的中医药产生了更多误解。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负责人陈其广认为,中医行业的人员混杂与我国现行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现行模式轻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教授的内容中西混杂,导致近20多年毕业的中医药院校学生并不相信自己所学,也不掌握先辈流传下来的验方;另一方面,民间一些没有经过正规院校教育,但通过师徒传承或经多年临床实践确有一定专长的人员无法取得“执业医师证书”,没有合法的行医权、处方权,只能游走在“灰色”地带。 此外,还有一些毫无资质的人员利用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空子,干脆就混迹江湖,骗人钱财甚至贻误患者的生命健康。 此次《规划》在加强监管、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如设立黑名单、实行属地管理和准入许可,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方式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秦晓明建议,有条件、有能力的中医药机构和科研院所要加大科普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和医疗保健知识。 ◆做产业:打造“中医药养生”的金字招牌 《规划》专门提出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这在不少专家看来,富有前瞻性也很有紧迫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侯胜田表示,中医药以预防、休养、保健为主的养生理念,符合当前旅游注重健康的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据了解,目前全球医疗旅游规模每年已超过数百万人次,产值增长迅速:2004年该产业全球年产值为400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600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1000亿美元。泰国、印度、新加坡、韩国、瑞士等国家,已发展成世界医疗旅游强国。 与欧洲一些国家的温泉疗养、东南亚国家的水疗康复等医疗旅游项目相比,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资源,却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条和服务措施。以辽宁省最大的涉外医疗旅游机构、鞍山汤岗子医院为例,该院境外客户来源单一,俄罗斯籍游客占比95%以上。 此外,在已开展的医疗旅游项目中,缺乏开发意识、“医旅合作”不畅、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原因。 王国强指出,此次《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也考虑到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这个新命题及相应措施。 “政府应将中医药旅游和医疗养老相结合,促进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扶持。”侯胜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