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1 11:02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天人合一”揭示了中医药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传统所说的“心”处于整体调控生命的中心位置,如同一个国家的君主、领袖,故有“心为君主之官”的说法。显然,这个“心”,跟解剖学的“心脏”、跟学习知识与思考问题时所用的“思想之心”不是同一个概念,而是指一切自然生命系统的关键、枢纽,既指身体生命,也涉及情感思想,更包括作为背景的自然、社会。 中医进一步认为,从整体来看,随着阴阳中和水平的提高,人体的生命状态、自我调节能力、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也都会上升,因此养生要遵从“中和”,这是中医医疗、养生的核心。 故中医认为:这个“心”不是“人心”,而是“天心”,“天心”的表现,是“天性”。中医讲“上士养心”,即善养生者,要从“心”着手养生,跟着“天性”养生。可以理解为,不应固执地依赖自己的思想知识去养生,而是要跟从身体内的生命感觉养生。人的身体自然会提醒你,怎样做可以让生命进入更舒服的状态。 如何实现“得神”水平的养生? “得神”,指一个人作为“天地人”整体生命系统中的内在核心,其自我调节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中。 又如,中国人对菜肴的烹调思路:扁豆、茄子之性是均匀的渗透寒,烹调中必须用大热的大蒜;而对于螃蟹这种性大寒且凝聚的食材,则需要以生姜的温散之性来调配。 《黄帝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和则神乃自生”。《中庸》则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常”的关键,是“致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