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7 12:34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社会资本办中医蓬勃开展 浙江省开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工作,打造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可看、可走、可吃、可住、可体验、可带的中医药旅游,目前已认定21家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把基地开发成为集中医药旅游、养生、保健等为一体的特色景区。 建立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 浙江省十分重视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优先发展中医类专科医院和诊所。方回春堂已建成了河坊街馆、城西馆等7个中医堂馆,2015年总门诊量达37万人次。胡庆余堂2015年门诊量达33多万人次。桐君堂也积极开展连锁经营,2015年总门诊量43万人次左右,总收入达1.8亿元,成为享誉全省,辐射全国的老字号中医品牌。“十二五”期末,全省民营中医院达到66家,较“十一五”增加40.4%,总诊疗量达到300万人次、总住院量达到8.9万人次,比2010年分别增长61.7%和20.3%。 浙江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养老养生服务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并与浙江省中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为老人公寓工作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包括中医药健康教育、中医运动、中医食疗、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服务。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 挖掘资源、弘扬中医药文化 浙江省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现存的中医药文献及资料。德清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和寿仙谷中医药博物馆相继建成。总结梳理浙江中医流派学术特色,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整理和民间偏方的收集工作,建设4个中医流派传承和95个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发展中医医疗产业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推进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要求,浙江推出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聚集中医养生、医疗、康复等资源,在城市打造中医药一条街,在农村打造中医药特色小镇。杭州市上城区在百年老店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基础上延伸开发了五柳巷中医药一条街。磐安县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江南药镇”建设,小镇规划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计划3年内投入30~50亿元,将其打造成为华东地区大的中药材贸易、休闲、养生福地。 整合中医药资源优化旅游业 浙江省不断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鼓励开设老年病科。浙江老年关怀医院成为集中医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为一体,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养融合型老年专科医院。温州市中医院与松台街道庆年坊社区联合创建社区“医养结合”新模式,每周派医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坐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干预。 发展中医药养老养生产业 浙江省整合优势中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中医药文化、医疗、养生保健旅游,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升级。 目前,浙江省11个设区市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水平,87%的县(市)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05%的乡镇卫生院、80.5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015年全省公立中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较2010年增加55.4%、62.42%。 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发展中医药产业,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好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优势。浙江省作为早出台地方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意见的省份,将中医药纳入省政府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养老养生、旅游、文化、中药等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