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3 10:13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陈洁表示,很多老人被骗,本质上是因为孤独。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每天都会上门和老人聊天,给老人买菜、买水果、扫地,“比亲生子女还要孝顺”。她透露,老人一开始可能还会鄙夷,但受不了销售人员365天每天嘘寒问暖的。“不排除有少数销售人员和老人真处出感情来了,但大部分只是为了卖东西而已。老人需要关怀,销售人员需要业绩,各取所需。” 韩布新分析称,深陷骗局中的老年人,通常会有以下心理状态:过分追求健康长寿而失去理智,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忽视了真正的健康来自理智的坚持而非外在资源;因身处空巢家庭、情感缺位,情感需求被骗子的情感牌俘虏,导致饥不择食、真假不分;认知老龄化导致判断力下降,听信广告、骗子的虚假宣传;容易固执己见,普遍认为有钱难买我乐意。 陈洁表示,参加会销的老人,往往都经历了一轮“洗脑”,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销售员都有了信任基础,加之老人喜欢盲从,现场很容易出现不理性消费。 以保健品为主导产品的会销发展到今天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因其偏于夸张的操作手法,已成为违法违规的“重灾区”。 热烈的现场气氛、煽动性的语言、“神奇”的试验、“资深专家”的论断……种种元素交融在一起,合力推动着老人去购买昂贵的保健品。 “我们要有证据才能处罚。接到投诉举报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检查商家是否有《食品流通许可证》,如果是合法生产就没办法,卖得贵还是卖得便宜食药监局是没办法管的、是不是忽悠也管不了,因为没证据,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警告商家不能搞虚假宣传。”上述人士说。 “忽悠专场”洗脑 当下,老人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除了广播、电视,就是以营销为目的的“专家”讲座、“健康”讲座。除此之外,正规的、针对老年人健康知识的教育少之又少。 “会销是最能让老人出大钱购买保健品的。”前述曾销售过保健品的陈洁参加过两次会销,她告诉《财经》记者,“老人们在会上通常少的买一两万元,多的一次买上十万元保健品。” “不要以为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就是食药监局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是食药监局为主,其他部门为辅,要协同共治。”刘俊海说,“具体而言,食药监局要从源头加强监管,堵住假劣保健品流向市场的出口;工商部门要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卫生部门应严查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来源:财经网) 食药监局是保健品的主要监管方,保健品的注册、广告、流通与消费等,均由食药监局管理。 取证难致执法难 王新亮在接触了很多保健品诈骗案例后,渐渐也有了帮助老人维权的“三板斧”:先向媒体爆料、然后找监管部门投诉、最后找证据打官司。但他仍反复强调,由于取证困难,维权成功的少之又少。 一位不愿具名的女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其父母都在工商系统任职,但仍没法阻止自己外婆购买保健品。“我爸带人去查一次人家就换一次地方,到后来,我外婆还跟保健品公司的领导通风告密!”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曾指出,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将着力推进六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培育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无疑,这就需要健康教育的大力普及。只有参与健康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拥有识别真假专家、真假药品的能力。 前述北京工商系统执法人士认为,整治当前保健品市场乱象应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针对受众多的大型保健品骗局,从严从重处罚,具体可以从广告方面入手——2015年推出的新《广告法》被称为“史上最严”, 规定保健品广告不许含有功效、安全性等一些绝对性的保证,甚至还不能够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且不能包含有暗示性的必需用品;二是,街边常见的以免费测量血压等诱骗老人购买保健品的,由于数量庞大,靠执法部门一个个去查处不现实,解决办法是由社区定期给老年人宣讲健康知识。 曾在南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销售过氨糖的陈洁向《财经》记者透露了她所知道的依靠电话推销保健品的“套路”——从有关渠道购买一份电话名单,然后按培训好的“话术”吸引老人,“阿姨您好啊,我是小陈,您以前在我们公司参加过派送活动还记得吧,现在我们又有活动了,为了反馈你们这些老客户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公司给您免费发放奖品,不要一分钱,领了就走……”——老人很难拒绝此类电话邀请。 上述在北京食药监局负责稽查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虽然保健品基本上都归食药监局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食药监局能有效管理保健品市场。原因在于,尽管很多保健品在销售时存在夸大疗效、甚至当药品推销的情况,但取证困难。 不少保健品公司利用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特点,用大米、挂面、毛巾等“免费礼物”诱惑老人已成常态。除了通过发传单等“线下”方式寻找客户外,保健品公司的销售还会通过微信、电话等“线上”方式锁定目标人群。 王新亮称,很多被骗的老人找到他后都非常激动,声泪控诉如何被保健品公司诈骗,但一问到证据,基本上都回答说没有。“很多老人高价购买保健品,别说发票,就连收据都没有,取证太困难。” 在刘俊海看来,当前国内保健品市场存在事前审批严格,但事中和事后监督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尽管法律明确禁止宣传保健品具有医疗功能,但将保健品包装成药品仍是商家欺诈的主要手段。究其原因,法律法规虽然严格,但过了严格审批程序的这道门槛,后期定期不定期的监管都没有跟上;另一方面,对于保健品市场的监管,食药监局、工商局和卫生部门都承担部分职责,“九龙治水”造成效率低下,并未形成监管合力。 对于杨军这类老人,曾在保健品公司有过销售经验的宋哲告诉《财经》记者,这些“三有一无”的老年人属于目标客户——有钱、有病、有保健意识、无负担。 《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保健食品销售应当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两年前开始,家住成都金牛区的丁金全和老伴张冠秀就经常听“健康讲座”,且不顾儿女劝阻,花了11万元买保健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推销员“比自己的儿女还好”,不仅常打电话嘘寒问暖,常带他们出去玩,甚至还给他们洗脚,口口声声喊“爸妈”,“不支持对方都不好意思”。 在中科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布新看来,老年人频频中招保健品骗局,除去一些外在因素,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与生理问题,也为不良厂商创造了可乘之机。 “酶法多肽”是否能包治百病,不言自明,然而对此深信不疑、且为价格昂贵的保健品埋单的老人却不在少数。 2015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首次为会议营销的模式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条款。 在知乎、天涯等论坛中,有很多“老年人被骗买保健品怎么办”的帖子,其中以提问诉苦的居多,有用的回答少之又少。 “专家义诊”行骗 8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微信“每日食药舆情”显示,一诈骗团伙在网上购买全国各省市服用过药品、保健品的老年人个人信息后,逐个分析,针对目标量身定制诈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