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12:00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近日,国务院正式出台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到“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办中医诊所将实施备案制管理。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掣肘药店设立中医诊所、民营资本进入中医领域的许可制门槛正式消除。然而,在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当前,药店坐堂中医难求的情况是否会有所转变?药店与中医门诊的合作能否双赢? 现状 药店难求坐堂中医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今年的议案特别提到《关于落实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放开政策的建议》。 北京商报记者从同仁堂获悉,去年4月,19位社会名老中医被命名为同仁堂中医大师。而这也是集团第三批集中命名同仁堂中医大师。此前,在2009年、2011年进行的两批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命名活动中,已有29名社会知名中医专家被命名为同仁堂中医大师,至此,同仁堂中医大师队伍扩大到48人。 相关负责人表示,同仁堂中医大师的命名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在同仁堂医疗机构驻诊的名老中医专家的作用,提升同仁堂品牌的中医学术内涵,带动同仁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同仁堂专业医疗服务水平。此次命名的大师中,年龄大的88岁,年龄小的61岁,平均年龄73岁,从医时间均在40年以上。 然而,根据北京商报记者调查的情况得知,像同仁堂这样能拢住坐堂名医的药店很鲜见,很多药店面临“坐堂中医难求”的尴尬处境。即使像“永安堂”、“白塔寺”这样的京城老字号名药店,也不是都具备有“镇店”名中医的。 现实社会中,既有大医院工作多年的中医大夫想自办中医诊所,也有不满于基层医院收入微薄、急于另辟蹊径的医生,但多数人表示,对药店坐堂中医没有兴趣。陕西省某中医院医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就职的医院中有资质的医生很少有出去开诊所的,但是退休后医生自己开中医诊所的多一点,也会有部分医生到中医诊所中坐诊,但是去药店当坐堂医生的相对很少。 北京行善堂心脏专科中医诊所创始人马宝琳也表示,一些药店坐堂中医很少有来自各大医院的,基本都是散落在民间的中医,他们学历并不高。“但这些人也是希望自己办诊所的人群。” 对此,北京某医药咨询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国近几年来一直鼓励药店举办中医坐堂医诊,但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在他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院编制医生不愿去药店坐堂医诊。 第二个也是重要的原因,是药店的收入支付不起坐堂医生的酬金。“我接触过一个连锁药店想要聘请坐堂医生,我们去招聘时,对方提出低工资是4万-5万元/月,而整个药店的年收入也仅仅是五六十万元而已,根本支付不起坐堂医生的费用。”负责人说道。 利好 许可管理改为备案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规划》中对中医门诊准入的利好主要围绕中医从业人员资质和社会资本办中医。其中,对于中医从业人员将“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等。 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出台前,开设中医诊所需要许可管理证,办证需要提供包括行医资格证(中医学院等院校的毕业证书以及社会上相关中医方面的证书)、处方权(根据各省份要求不同而定)、开设诊所相关人士的职业范围以及开设诊所地区中医诊所的数量等都成为许可管理证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备案制仅需要有行医资格就可以备案开设中医诊所。“只要是有中医院校毕业证书不管是中专、大专、本科都可以备案开设诊所,甚至一些有社会行医经历的游医也能够备案开设诊所。”负责人表示,国家放开中医门诊对我国中医发展以及中药产品的销售起到推动的作用,但是也会造成市场混乱的局面,例如一些所谓医术高明的游医都会进入开办中医门诊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