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5 11:59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针对客户在购买药品时嫌价格太高的犹豫情绪,该系统会说: 据客服人员介绍,他们假冒中医,在微信上接收客户的健康咨询。“无论客户说了什么症状,我们都是按照固定的话术内容推销同一套产品。”该客服人员称,客户通过微信转账交订金,客服线上下单线下发货。 二是保健品市场大,骗子很容易在其中“捞金”。无论是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希望花钱让自己长寿一点,健康一点;至于想健康瘦身的女性,更舍得花钱。因此,保健品市场对于骗子来说是一个源源不绝的“金矿”。 除此以外,若保健品存在无证生产、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情况,消费者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赔偿。 除了线上问诊,该团伙也会通过线下“老中医”问诊方式推销产品。 诈骗分子的“花式洗脑术” 除电话外,单位、个人可通过信件、互联网、传真、走访、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在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违法行为,以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不许动,举起手来!”2018年12月25日上午十点不到,随着民警的一声喝令,天河区珠吉辖内的一家名为御某堂药店的二楼已被警方控制。3、别被短暂疗效忽悠。许多短期见效的“神药”只是在普通酒、饮品中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药,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用后可能会发生意外。 ……该团伙主要以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为作案对象,利用老年人的孤独心理,打着感情牌和虚假身份骗取钱财。主要犯罪嫌疑人郭某曾从事保健品有关的行业,其带领20多人的团队成员承租越秀区东风东路某写字办公楼作为经营场所,以虚构“讲师”身份、夸大功效的方法销售保健品,谋取非法利益。 马路旁的一栋两层楼独立建筑,一楼是药店,二楼是办公区,竟是电信诈骗窝点!日前,广州天河警方捣毁一个涉嫌以销售男性壮阳药为名的诈骗团伙,记者跟随警方进行收网,目睹该团伙“办公”场景。 以下就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话术”: 关心背后都是“圈套” 记者现场看到,公司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水作业模式。60多名员工分为两个客服部,每个客服部下有三个小组,公司门口不仅有指纹打卡机,还贴着各类奖惩制度。在组员的电脑里,还存储着药品推荐海报、小视频和假冒医师资格证等道具。 去年12月24日晚,天河区公安分局的一百多名民警一夜无眠。次日清晨,6个秘密抓捕小组同时行动,兵分多路全力出击,在天河区珠吉辖内将这个诈骗公司窝点一网打尽,在番禺区南村坑头村捣毁2个仓库点。 “知名”老中医门店看病推销药品 当然,这些案例中,还有不少是针对“空巢老人”的诈骗! 若被诈骗的金额巨大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消费者则可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三是在诈骗分子看来,保健品诈骗相比其他方式的诈骗要安全一些。有料哥从不少案例中梳理发现,涉案的不少“保健品”虽然没有明显功效,但在短期内吃了不会致死,一些客户服用后若没有效果,可能想到的是“服用疗程”少或“剂量不够”,甚至会继续购买。 记者现场看到,不少员工的电脑桌面上还停留在与客户聊天的界面上。他们都是按照既定的剧本给不同客户看病问诊、推销产品。 策划只偶 1、别被夸张疗效忽悠。学会分辨广告和宣传内容,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 记者注意到,每名员工的工作台上都摆放着五六部手机和几本客户资料档案,电脑桌面还停留在与客户聊天的界面上。 举报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一旦检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会进行查扣,情节严重的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在受害人购买了微信环节的产品后,团伙中又有假扮的“营养师”“主任”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继续联系受害人,对使用产品无效的用户,以受害人身体有毒素、体质有问题等谎言,诱骗受害人再购买其他虚假“排毒”“调理”产品配合使用,实施二次诈骗,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在4000至5000元。 收网当天,警方抓获以曾某群(男,30岁,天河区人)为首的涉案人员77人,查扣作案用手机572部、涉案伪劣保健品26种702箱,缴获现金30万美元,止付冻结涉案资金近2000万元。 如果销售者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消费者可以拨打工商局投诉举报热线12315向工商部门举报。 2、别被商品标签忽悠。消费者应首先查看产品的销售场所资质。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购买,要先查询资质信息,尽量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正规企业资质信息可以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查询,老人可由子女帮忙查询。 那么,如果遇到被骗情况怎么办呢? 实际上,该案中的套路并不鲜见。此前,广东警方就侦破过多起保健品诈骗案,不法分子伪装成“中医世家”“神医转世”,针对各类人群诈骗,受害者人数众多。 犯罪分子根据社会热点、潮流、政策等信息,针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人员,精心编造虚假信息设计骗局,诈骗手法种类多,更新快。 综合来看,这些骗子的“套路”有以下特点: “保健品”诈骗许多是“养成型”犯罪,他们善于打“感情牌”,对客户嘘寒问暖,让客户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行骗。 据了解,客服上岗后,与客户使用微信、QQ聊天时,只需登录Y3系统,找到一款适合的“话术”,复制粘贴一键发送。 一是目标人群容易找。从事诈骗和从事销售工作有相同之处,都要找准目标人群。对于骗子来说,有养生保健观念的人就是他们的目标人群,中国人又深受中医文化的影响,不少人重视养生保健,骗子以“保健品”作为幌子诈骗,找到有经济能力的目标人就可以进行诈骗。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花样繁多,针对各年龄层及各类人群的诈骗手法更新换代快,骗子为何如此钟爱保健品市场呢?有料哥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