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7 12:03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艾灸是千年中医瑰宝,今天整理三个古人艾灸的经验之谈。 古人经验一 多灸背部,少灸胸膈 明朝神医李梴在其著作《医学入门》中提到,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应避免采用直接灸。 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背部有很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常灸大肠俞能够行气导滞、清肠排便;常灸关元俞穴可调经气,控精关等。这些穴位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古人艾灸经验二 先阳后阴,先左后右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就清楚记载: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的原则。 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古人经验三 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在艾灸疗法中,根据艾灸的温度和方法又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指的是火力小而缓,在艾灸中温灸盒和麦粒灸等都被视为文火;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的火,艾灸中把大艾柱视为武火。根据明朝杨继洲《针灸大成》的记载,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的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欢迎订阅我们,关注东方博艾品牌,了解更多艾灸养生知识。ID:1564369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