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艾灸养生法,古人有三个经验之谈

2016-11-07 12:03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导读: 艾灸是千年中医瑰宝,今天整理三个古人艾灸的经验之谈。古人经验一多灸背部,少灸胸膈明朝神医李梴在其著作《医学入门》中提到,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莱索托华人网 赖威任 赖文峰简历 狼嚎坊 浪漫天使恶作剧 雷米斯特里奥 冷公主与皇家茶会 冷酷总裁与乡巴佬 冷婉娩 离开我你会快乐吗

  艾灸是千年中医瑰宝,今天整理三个古人艾灸的经验之谈。

  古人经验一

  多灸背部,少灸胸膈

  明朝神医李梴在其著作《医学入门》中提到,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应避免采用直接灸。

  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背部有很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常灸大肠俞能够行气导滞、清肠排便;常灸关元俞穴可调经气,控精关等。这些穴位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古人艾灸经验二

  先阳后阴,先左后右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就清楚记载: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的原则。

  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古人经验三

  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在艾灸疗法中,根据艾灸的温度和方法又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指的是火力小而缓,在艾灸中温灸盒和麦粒灸等都被视为文火;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的火,艾灸中把大艾柱视为武火。根据明朝杨继洲《针灸大成》的记载,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的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火为补,武火为泻”。

  欢迎订阅我们,关注东方博艾品牌,了解更多艾灸养生知识。ID:1564369537

网友评论
  • 可用表情:
  • 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主题已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最新图片
    • 亚健康九种状态 食物逐个击破
    • 7类滋补食物 养出健康美丽女人
    • 常吃这4种水果 助女人抗衰老!
    • 你认为健康的饮食方式不一定对
    • 小心!吃这些食物会使你变更黑
    • 辣味健康吃法 让你过瘾不伤身
    • 5个饮食清肠方 让你排毒又减肥
    • 西红柿食疗 8大用处你不可不知
    • 吃鸡蛋4大误区 避开才能更营养
    • 鸡蛋5大错误吃法 你不可不知!
    • 饮茶养生养颜 特殊时期需慎饮
    • 生活中吃橘子最常见的两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