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8 14:57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刘效姬 李鑫阳 张志彪 衣晓峰 ZAKER 哈尔滨记者 刘菊 中医药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中医药,但市民究竟对中医药的知识了解多少?在应用中医药过程中,是否踩到了不合理用药的 " 雷区 " 呢?为帮助市民正确、科学认识中医药,避免走入误区,记者联系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瑞教授,为市民做出指导。 张瑞教授介绍,他在出门诊时,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来看病直接就说自己身体 " 阴虚 " 或者 " 阳虚 ",让大夫调理。经过望闻问切和充分的沟通后,就诊的患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医看病不是仅仅依照症状就能诊断的,必须要从 " 天人合一 " 的整体观来辨证施治,今年已经八旬的谭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谭女士非常热爱中医养生,喜欢阅读、观看国内各大卫视的养生专题和报刊中的文章,从中学到了不少中医养生知识。时间长了就变得 " 无师自通 " 起来,擅自将中医养生节目中的某款方剂当茶饮。可喝了一段时间后,她却口舌生疮,牙龈出血,整天昏昏沉沉的。经张瑞医生悉心查找原因,原来谭女士的 " 药茶 " 中含有大量补益气血的成分;不仅如此,她还自行加大了药量,致使气血过盛,经络壅塞化热,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 " 上火 "。张瑞教授强调,中药调理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大夫辨证论治,定期复诊调方,确保 " 中病即止 "。 误区二:中医慢捻,治病还需西医 很多人认为,中医只适合养生调理,治病还得靠西医。张瑞教授解释,中医有着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优势不可替代。庚子鼠年新春伊始,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全国中医界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结果证实一些特色中药方剂对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十分奏效,对肺部炎症的吸收和病毒转阴也均有明显效果。 事实上,中医对于很多疾病,只要辩证准确,大多疗效显著,例如许多外感性疾病,汗发邪去,药到病除。张瑞教授介绍,他在门诊经常遇到严重失眠且精神状态极差的患者,经过针灸和耳穴按压后,当天睡眠质量就得到了明显纠正。还有一部分疼痛性疾病患者,几针下去就会减轻痛感,乃至消除。而人们熟知的中成药速效救心丸,内含川芎、冰片等成分,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药效确切而迅速,堪称救急良药。 误区三:天然绿色,没有毒副作用 还有人认为,中药纯天然,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便有毒副反应,也不像西药那么大。张瑞教授明确指出 " 是药三分毒 ",人在健康的时候,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若阴阳失衡、失调、失序,就会酿成疾病。这就要通过对药物偏性的运用,从源头上清除潜伏的疾患。正因为药物固有的偏性,如果药不对证,自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非但不能除病,反而 " 雪上加霜 "。 临床上,有一部分药物是有明显偏性或毒性的,比如乌头和附子之类。张瑞教授解释,附子被称为 " 扶阳第一药 ",在中医男科中广泛使用,但此药含有乌头碱,服用不当极易引发心悸、口舌麻木等症状,事先必须进行煎煮而减轻毒性。这就不难看出,中药在应用过程中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需要对证和注意剂量等细节,而且炮制方法、煎煮时间、煎煮方法、相互配伍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专业中医师指导用药,是容易 " 踩坑 " 的。 误区四:中成药物,当成西药使用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中成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临床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中成药滥用误用的现象也随之大量出现。有些中年男性遇到尿频、尿急和腰酸之时,就通过网络资料自我诊断,常常草率地自我认为是阴虚或阳虚,接下来随意购买并摄入一些百姓耳熟能详的中成药,顽疾不仅没解决,病情反而有所加重。有的患者因胡吃海喝,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就随心所欲地服食人参健脾丸,结果胃口非但未改善,胀气却越加严重了。 因此,如何正确合理选用中成药,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张瑞教授强调说,中成药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望闻问切、全面把握病情的基础上遣方用药。如果仅仅把患者症状或化验指标视为开中成药的依据。 编辑 刘菊 值班主编 石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