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警方打掉一售卖虚假保健品诈骗犯罪团伙 廉价的糖果和固体饮料如何变成“保健品”?

2022-07-16 18:13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导读: 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总台记者韩雪莹 梁明星 安徽台记者孙玲娟)坚持服用了半年多的高价保健品,居然只是些“平平无奇”的糖果和固体饮料,对疾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近日,安徽淮南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售卖虚假保健品的诈骗犯罪团伙,抓获
大学美女 平板电脑性价比排行 世界上最帅的人 中国医科大学排名 茶具品牌 民办大学排名 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

受害者告诉记者,根据相关介绍,直播时讲课的“讲师”是医学专家,有20多年的医药临床经验,对骨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都有深入的研究;在直播讲课时,“讲师”通常还会在身后摆放一些醒目的奖杯、证书等。

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民警开展走访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老式居民楼里的售卖保健品的实体店,从外观看,非常不起眼。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李杰回忆说:“(实体店)就隐藏在不起眼的闹市角落,甚至连门面的门头,包括招牌,全部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引起我们的注意,就觉得他们销售的产品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据了解,受害的中老年消费者被拉入了一个名为“科学法养身班”的微信群,群成员称呼群主为“大掌柜”;群主告诉群成员,只有50岁以上者,才能被拉入群。进群后可以通过直播“听课”,直播开始前,群成员在一个叫“微赞”的直播平台上,输入个人手机号和“大掌柜”发来的“门牌号”后,才可进入直播间。

有受害者称,听完课后,如果有问题,可以反映给“大掌柜”,再由其反馈给“讲师”。有群成员曾质疑,为什么服用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还没缓解症状?“讲师”则回复称,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坚持吃才能看到效果。然而受害者坚持了半年,钱花出去了,身体却没什么反应。

受害者介绍,取货的服务站就是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实体店,可以自己去取,也可以提出送货上门,然后再把钱交给“大掌柜”。警方透露,在该起案件的被害人中,一位来自陕西的老人总共花了6万余元,几乎把嫌疑人推销的所有产品都买了一遍,有的产品还多次购买。

那么,消费者如何才能选购到真正的保健品?业内人士提醒:“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是有肉眼可见的区别的,保健食品都有国家规定‘小蓝帽’,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另外,‘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这句也是强制性的一个标识。”

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总台记者韩雪莹 梁明星 安徽台记者孙玲娟)坚持服用了半年多的高价保健品,居然只是些“平平无奇”的糖果和固体饮料,对疾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近日,安徽淮南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售卖虚假保健品的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26名,冻结涉案资金2亿多元。

警方查获的部分非法保健品(央广网发 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供图)

业内人士观察发现,目前市场上仍有不少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类的食品产品,打着“保健品”的旗号,甚至借用一些中医老字号招牌,通过精心“设计”产品名字的字体排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将食品当成保健品甚至药品购买。

李杰介绍:“我们前期研判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嫌疑人使用的部分收款账户,当时就发现近一年的流水涉案资金就比较大了,达到了三个多亿。”

很多中老年人在话术的诱导下,在所谓“讲师”的迷惑下,相信他们的产品疗效,陆续购买了不老莓针蓝果VC片、脑肽复合片、沙棘多肽固体饮料等十几款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比如‘鹿鞭牡蛎肽’,这应该是它的成分,它的真实属性是食品,食品名字叫‘压片糖果’,它应该规规矩矩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把‘压片糖果’和‘鹿鞭牡蛎肽’以同样字号、同样字形、同样位置在同一个版面展示,但是他们故意把‘压片糖果’这些字号隐藏得很小,或者是进行异形化,让你不容易辨别出来,就是‘障眼法’。这样这个产品一看就很忽悠人了,消费者会觉得,‘这是不是起码是个保健品,弄不好还是药品?’”

对此,警方提示:“如果老年人需要购买药品和保健品,一定要到正规渠道,医院、药房指定的销售场所购买。”

抓捕现场(央广网发 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供图)

淮南市公安局统一协调,对该诈骗团伙总部开展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冻结涉案资金2亿多元、资产两千余万元,扣押金条38公斤。据主要犯罪嫌疑人尹某某、张某某交代,因看到保健品的利润可观,两人便于2021年合伙在山东注册了这家公司,发展全国代理商,制作话术、聘请讲师、开设网络直播间。经市场监管部门核查鉴定,这些所谓“保健品”都是一些没有任何审批标识的食品,且不具有任何保健作用或者药用价值。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受害者2:因为他宣传就是针对老年人,老年人身体各种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胆固醇这一类的,另外就是骨关节病。

据了解,此前,该团伙几乎每天以网络直播方式,讲授所谓的“养生课”,为观众“洗脑”,进而在微信群中兜售他们研发的“保健品”。直播人员称,这些产品可以预防和减缓老年人的高血压、高血脂、关节疼痛等症状,很多人对这些产品深信不疑,争相购买。廉价的糖果和固体饮料,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高大上的“保健品”的?中老年消费者为何容易“中招”?

网友评论
  • 可用表情:
  • 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主题已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最新图片
    • 皮肤保健 做好夏季防晒基础护理
    • 女人常不吃早餐 7个症状毁健康
    • 睡前用43度热水泡脚 这样最健康
    • 女人婚后 要当心九大健康问题
    • 斑女郎必看:躲藏在色斑下的健康隐患
    • “五行人”保健5招 健康度初夏
    • 调气血养脾肾 解救身体5大迟钝
    • 薏米:7妙招助你解救夏日肌肤
    • 女人抗衰必备 8款抗老美颜甜品
    火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