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养生误区

2017-02-07 12:01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导读: 走出养生误区
重生烽火岁月 tokyo hot n0250 tokyo hot n0608 tokyo hot n0832 trayservice tts内存分配失败 tubecao.vr.lt tvb4inlove ua女人网减肥 w-aphidic wevs韩国队

 

□赛男

养生,是时下最为时髦的话题之一,尤其是离开工作岗位的人们,读养生书籍,上养生网络,看养生节目,一些英年早逝的公众人物,如,付彪、梅艳芳、王均瑶等,简直成了健康与生命的经典案例,久传不衰。因此,说说养生的辩证法,非常必要。

一提起养生,不少人认为养生就是吃点补药或保健品,练练身体而已。其实,养生是一种健康观念,一种文化认知,或者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内涵应该是丰富而深邃的。就时下一些养生专家的解析,起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养生一定要尊重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养生过程应该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二是养生包括物理养生和心理精神养生两个方面。物理养生,就是锻炼身体、科学膳食、规律生活等等;心理精神养生,就是心神的调养,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命观念的确立。时下,尤其是要走出养生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动与静的错位。讲到动静,大家都会喊一句口号:“生命在于运动”。有多少人在高呼这句口号时也曾想过生命更在于静?肢体运动是练形的,情志宁静是养神的。如果要讲动静关系,应该是“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如果肢体在运动,心里也在躁动,我想这种运动,绝对无益于养生保健。若一面打太极拳,一面想着基金、股票的涨落,想着国事、家事的烦恼......形在动,神也在动,怎能对养生有好处?

此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对与之适合的养生功法、体育运动均应有所不同。从养生保健角度看,提倡有氧运动,对年迈体弱之人还应提倡自主运动。动与静,对养生过程而言,亦是辩论思维的产物。养生不同,其强度与动静选择,必须与身体的承受能力相匹配。

误区二,盲目进补的通病。时下,一提养生,不少人就与吃保健品、吃补药联系起来,几乎成了一个养生的通病。其实,进补,也和人们的动静活动一个道理。药补也好,食补也好,都是一种物质补品,补的是身体各个器官的强健,但很少有人在养神上多一些思考和实践。

魏晋的大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过一篇《养生论》,文中举了很多例子来阐明精神养生的重要性:有的人服用发汗的药依然出不了汗;一顿饭不吃就会饥肠辘辘,但在极度悲哀时,几天不吃不喝也没有饥渴感;夜晚时分不睡觉,你一定昏沉欲睡,无法自制,但若心怀忧愁,即便躺在床上,也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文中甚至说,梳理髮发,试图让头发蓬松起来,大量喝酒,试图让面色红润起来,但其效果甚微。然而若有人一旦发怒,便会立刻眼睛充血,面色通红,甚至“直发冲冠”。这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可窥见精神作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精神调理应该是养生的第一选择。

诚然,一些身体虚弱、部分器官功能弱化的人,食品药品进补还是必须的。身心的调养固然重要,还不能代替物质的调养。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科学进补。不是越名贵的补品吃得越多,就能带来健康,更不是不管什么体质,都要人参、鹿茸一类的大补。在这方面,也讲对症,也讲循序渐进,不易过猛,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养生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一个大题目,需要热度下的冷思考,需要不断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自身的刻苦摸索。避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永远是养生的成功之道。

网友评论
  • 可用表情:
  • 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主题已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最新图片
    • 皮肤保健 做好夏季防晒基础护理
    • 女人常不吃早餐 7个症状毁健康
    • 睡前用43度热水泡脚 这样最健康
    • 女人婚后 要当心九大健康问题
    • 斑女郎必看:躲藏在色斑下的健康隐患
    • “五行人”保健5招 健康度初夏
    • 调气血养脾肾 解救身体5大迟钝
    • 薏米:7妙招助你解救夏日肌肤
    • 女人抗衰必备 8款抗老美颜甜品
    火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