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12:56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刘清泉同时也指出,大数据研究可能更关注的是某一类疾病的共性分析,而一个中医大夫最优秀的特质,恰恰是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共性化的原则,比如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则热之,热则凉之,这种原则在实际治疗中具有普遍意义。 “拿中国金元时期名医来讲,丹溪先生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善用养阴的药物;张从正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善用攻下疗法;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善用调整脾胃的方法;刘完素是中医“寒凉派”的创始人,善用清热解毒的方法等等,虽然流派不同,最后疗效都很好。如果使用大数据分析,如何把这些名医成功治疗经验中最宝贵的个性化内容保留下来,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最担心的问题是,中医的大数据研究,可能把个性化的数据过滤掉,只留下共性化的数据信息。而事实上,特例的这部分恰恰可能是治疗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刘清泉表示,中医药至今发展了几千年,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信息含量极其庞大、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数据库”,只是这种“大数据”经历代中医人不断分析、总结、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各种宝贵经验的汇总,而没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出来而已。 “与其再重新去建立新的中医药数据库,不如先把几千年来先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理解好、分析好、运用好。”刘清泉说,“具体而言,刘清泉可以分为‘互联网+中医’和‘互联网+中药’两部分”。 他具体分析认为,以“互联网+中医”而言,比如,互联网对中药药品质量的提升,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像中医饮片,讲究道地药材的产地,通过中药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扫出每一类药的产地原料等,甚至对每一种药进行溯源。 其次,在医的层面上,刘清泉不主张通过互联网去进行医疗,他坚持医疗行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诊治,应该是“面对面”完成的。在网络上,最多进行一些咨询服务,而绝不可以在网上进行诊疗。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中“切”也就是号脉,这部分中医诊疗中个性化的部分,必须“面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