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6 11:56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进入冬季以后天气转冷,人体首先感到的是脚部寒冷,据观测,人体躯干部与外界气温变化的关联度不大,一年中仅在5℃以内波动,但四肢末梢则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较大,前臂、大腿受影响的程度为5—10℃,小腿则达到10—15℃,因此冬季的防寒保暖应特别重视四肢末段的服饰配套部分,如手套、鞋袜等。由于足部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弱,皮下脂肪又薄,是人体中皮温最低的部位,故民间常说:“寒从脚起”。所以冬季应坚持用60℃~70℃ 热水泡足,“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它既能刺激足部丰富的末梢神经,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又可增强免疫功能,消除全身疲劳有利睡眠。洗脚的同时如能配以按摩尚可滋阴壮阳,行气活血、舒通经络。 而且气温的骤降,尚可使人的胃酸分泌和胃粘膜阻力发生改变,引起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因为寒冷所引发的体表皮肤血管收缩,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涌入内脏器官,导致胃肠机能亢进,胃酸及其它消化液分泌量增多,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或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病史者,可因体内血管内压力过高,从而引发血管破裂大出血。 在自然界各种气象因素中,人体感受最明显、最敏感的就是环境温度的变化。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因为气候寒冷的缘故,冬季人们大多比较喜欢呆在室内较少外出,使得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大大减少,这有可能导致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尤其是老人与儿童,此时很容易产生骨质疏松和佝偻病。冬季白昼短黑夜长、光照不足,较易引起体内激素分泌的异常,并诱发严重地情绪抑郁、萎靡不振,因此冬季是临床上忧郁症的易发时期。据流行病学调查:严冬和酷暑还是青光眼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在较冷的冬季数月它的发病率最高。虽然近年来冬季气候偏暖,但气候却开始变得时寒时暖,缺少规律、难以捉摸,造成大量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下降,而这种状况最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局部流行,其中对人们威胁较大的就是流行性感冒。 此外,中医认为心为火、主血脉,冬季为水、主寒,最伤心中阳气。 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除了依靠穿衣着袜防寒保暖,还应在膳食中增加营养素和热能的供应,但脂肪摄入量不宜过多,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且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样不仅便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而且必需氨基酸丰富,营养价值较高,可大大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冬季人体尿量增多,维生素、无机盐随尿液大量排出,因此还莫遗忘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食品,如含铁食品(紫菜、香菇、黑木耳),含钙食品 (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奶粉),含维生素A食品(胡萝卜、小白菜、鸡蛋、肝),含维生素B2食品(黑豆、香菇、奶粉、杏仁),冬季气温低、血压偏高,故应特别注意低盐饮食(每日控制在6克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