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4 19:37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对于医生,我也提出几条建议。首先,不要病人一来就开化验单,开一大堆药。我们要先和病人进行沟通,让他放松,不要紧张。大夫应该指出这个病应该怎么治疗,应该注意什么,把这交代清楚。三分吃药,七分调理,任何一个病大夫只有三分能力,七分靠你保养得好不好。 很多人提出中药的片剂见效较慢,我觉得这个跟剂型有关。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中药剂型要有改革。但是,我们绝不能抛弃中医的基本理论,那也是走偏了。 很多中药是双向性的药物,这些中药的成份、用量分别是什么,和别的重要配比的比例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钻研这些东西。中药里老中医讲“药对”,如果两个中药的作用一样,两个放一起就是加强作用。但是问题是,有很多药性完全相反,但是放在一起之后产生了新的作用,这些药物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中药的研究,特别要研究那些单味药有双重作用的,而且这两个作用从病上来讲是相反的。 现在有一个养生的误区,就是把食物当药物吃。中医讲“药食同源”不是同样吃,而是指二者是同一个来源。这也应该加上一句话,“药食同源不同功”。人都吃饭长大的,哪有吃药长大的?中医讲“透支”,人们一说透支就觉得哪虚了。其实中医把自身的生理的虚弱,那些由于你的不科学不正常的生活习惯或者生活的坏习惯,消耗过多也叫透支。不同的透支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此外,透支可以是不科学的生活规律造成伤害,引起没精神、失眠等等的症状。但是如果是因为你得了病,比如得了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得了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了这种症状,那么我们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如果透支了衰弱就需要补,如果是因为伤害了就得泻,这两个不矛盾。 然后,我想讲讲对于中药的理解。 我今年77,但是我们对于现代医学的学习,或者现代检查或者对疾病的认识,我们学习地不够。我们只有学习知识多了,才能使得我们中医更好地发展。以前西医学习中医是国家的政策,是因为那时候是医生数量不够,所以提出这个。要想医学大发展,学习要双向性的,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这样才能走到一条线上。中西医药结合,不是我们想象的中药加西药。 我认为《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这三本经典是我们从事中医药行业不能忘记的,这三本经典在向我们阐述三个观点:第一整体观、第二平衡观、第三动态观。《易经》讲的是这“三观”关键的问题,所以它是经典著作里的经典之经典;《道德经》是让人用道德的理念修炼改造自己;《黄帝内经》是别人学了治疗之术治疗人的疾病。通过《黄帝内经》的学习我认为,“治未病”不仅仅是不得病。不得病是因为抵抗力、免疫力强了,体质弱了就容易得病。因此“治未病”的第一个概念,是有预防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