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11:46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随着空调、冰箱的普及,中国人不顾自己的体质而盲目接受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冷饮、冰激凌、生食等饮食习惯的改变,再加上食品问题和医源性疾病,导致大量人自伤阳气,体内积聚阴寒之气。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面色和颜色的晦暗。 这么一说,颜色就不是脸色,而是特指印堂的光彩和色泽。中国人善于察颜(言)观色,老朋友好久不见,见面就说彼此气色不错。中医看病诊断讲究望、闻、问、切,望诊首先就是要查看颜色。在中医里,印堂和山根穴都是督脉所过,是经外奇穴。督脉属阳主温热,属于奇经八脉,运行元气,发源于小腹丹田,出会阴过肛门沿尾椎直上颠顶百会,然后下行到印堂、山根、鼻梁,过人中止于上牙龈中间。两眼之间目内眦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睛明穴),上行过眉头(攒竹穴)交汇于颠顶百会,然后沿督脉两侧下行,终止于小脚趾外侧。颜(印堂、山根)被人体最热的督脉经过,又被次热的足太阳膀胱经包裹,正常健康的人当然应该是发光、发亮的。如果颜色灰暗、晦暗,甚至出现黑斑、暗点,那一定是督脉或膀胱经出现了不够热(阳虚)或过冷(阴实)的问题。 瑜伽 书摘2 颜面 所以,搞清楚自己的身体,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不走入健康误区,才能采取更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人不怕无知无觉、后知后觉,就怕有了先入为主的邪念,在邪念的指引下去生活,只能是戕害身心。”徐文兵说。 遗憾的是,现代人却在做相反的事,舍本逐末,为了健体不惜伤身。贪图四肢肌肉的发达,不惜淘空已经羸弱的身躯,到健身房健体的都是这些人。经常有在马拉松长跑中、在健身房跑步机上倒地猝死的人,在临床上也常见练健美、有浑身腱子肉,但经常感冒显得弱不禁风的帅哥。每每看到这些情况,我就想说,这些人的悲剧在于没有相关知识吧。不看自己的年龄和体质,不知道自己肢体的萎弱是内在身躯的不足,不是去充盈躯干的气血,而是强迫那些本能回缩以营养脏腑的气血流向四肢,心脏不骤停才怪。 编辑:直谅 在新书《知己》中,徐文兵先生从首到趾,详解了人体49个身体部位及4种体液的运行奥秘。帮助我们了解身体每个部位、器官的功能、特性,以及它们对于健康的意义。《知己》延续了徐文兵先生经典作品《字里藏医》的叙述风格,每章以中医最基本的词汇入手,追溯字词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使读者在了解中医健康知识的同时领略国学的风采。 书摘1 身体 健体相对容易,因为四肢肌肉受意识控制;健身则不易,因为内脏不受意识支配。吃多了、便秘了,你想让胃肠蠕动起来,但做不到;胸闷憋气了,你想让心脏跳得规律一些、有力一些,也做不到。你做不到,因为你不会、不懂健身,但是有人能做到。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医的气功静坐、站桩,中国武术内家拳、气功和印度瑜伽的修炼方法,其实解决的就是健身问题,当然也涵盖健体和更高级的修心问题。 我们都知己吗?未必。徐文兵阐释道,比如说“身体”,在今人看来含义只有一个。其实,“身”和“体”是两码事。身指身躯、躯干,体指肢体、分支。搞清身和体的含义不同,意义很大,往大了说,事关生死。 “动”指腿脚发力。动的繁体字是“動”,其中“重”指脚踵,脚后跟发力,腿脚才能动起来。“作”指手指活动,手工劳作才有了作品、作坊。胳膊发麻萎弱,手指拘急痉挛,甚至不由自主颤抖、不能自持,都是衰弱的表现。动作皆衰就是体衰,健康的人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奥秘在于身强促成了体健。所以“强身健体”一词的顺序很重要,先有强健的身躯,才会有强健的肢体。 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徐小周,字文兵,著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中医健康知识。同时也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著有《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饮食滋味》等书。 详解身体各部位的运行奥秘 都在养生,可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广州日报 作者:孙珺 2018-10-18 多数人认为颜面就是脸面,人活脸面树活皮,颜面尽失、颜面扫地都是指丢了面子。其实人们在这里说的只是“面”,没“颜”什么事儿。颜是面的一部分,特指两眉、两眼中间。颜(顏)是形声加会意字,从彦(yàn),形声;从页,会意。与头颅有关的汉字都有页这个偏旁,比如颅、颧、额、颈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颜,眉目之间也。”段玉裁注:“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按《说文解字》,颜指眉目的中间,包括内眼角、鼻梁上端(山根)。按段玉裁的解释,颜局限在两眉中间。无论如何,颜只是面子的一个局部,当然也是重要的一个局部。 “身体”,在今人看来这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含义也只有一个。其实,“身”和“体”是两码事。身指身躯、躯干,体指肢体、分支。身是主干,体是附着于主干的外延分支。身是本,体是末。搞清身和体的含义不同意义很大,往大了说,事关生死。 《知己》 徐文兵 著 海南出版社 图片来源:孙珺 人在年轻的时候精血充足,身有足够甚至是多余的气血,自然会向四肢流动。小孩多动,青年喜奔。《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而到了五十岁,年过半百,就会出现动作皆衰的现象,就是老百姓说的“人老先老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针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