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12:06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与会者认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不足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介绍,当前中国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人员有四类:持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有130多万人,但实际从业人员仅有6-10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人;中国心理学会系统的注册心理咨询师及注册督导师1200人;高校及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6000人左右。这四类专业人员,累加在一起约为12万人。 报告显示,中国近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经营状况一般,1/4盈利,22.7%亏损。接受服务的人群,学生以92%的比例位居榜首,公司职员、公务员、教师分居第二、第三、第四位。 军队代表出现在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上,引人注目。中国网记者苏向东/摄 钟杰说,“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持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心理学爱好者,都因缺少基本督导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实践而无法入职;心理咨询师收费低、收入不稳定;从业风险高、缺乏职业保险,以及从业门槛低、职业伦理意识不高等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届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召开 跨学科共同推动试点工作( / )发布时间:2019-01-18 14:47: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向东 | 责任编辑:马旷 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经营情况图表 中国网记者苏向东/摄 另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从事心理健康产品研发的企业从2002年到2018年已达5万家,其中,近3年激增2万家企业;与传统的心理教育类、心理培训类、心理科研类产品相比,占比只有4.64%的心理软硬件产品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标志着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产业正在悄然勃兴。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夏刚为与会者深入解读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他从中央决策部署和社会迫切需求等方面介绍了试点工作的背景,指出,当前我国心理服务供给和需求不相适应,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匮乏,培养机制尚未建立;政府、社会、公众协同合作的共识和行动远未达成;服务和管理滞后;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试点工作就是要基于已有工作基础,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织密一张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络、建立一个多方人员参与的服务团队、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这家品牌为“瑞阳心语”的公司,是山东省首家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自2013年底成立至今,该公司以超前的眼光、大胆创新,以EAP产业为基础面向社会服务,通过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互联网+ 云心理”,为青岛市26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提供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服务范围随之向全国拓展。截止目前,直接受益人群已达30多万人,间接受益人群约150万人。公司经营也扭亏为盈,一跃成为全国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排头兵:先后被评为全国总工会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山东省总工会EAP 服务基地、青岛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基地和惠工工程签约单位、青岛市城阳区心理健康产业基地,同时成为多所高校心理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实训基地。总经理付浩告诉记者,如今“瑞阳心语”又有了新目标,公司正在同中科院心理所商讨共建国家级心理健康产业基地。
分享到: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夏刚解读“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青岛市城阳区委书记王波介绍青岛市城阳区阳光城阳建设。据了解,2017年以来,城阳区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总抓手,印发《城阳区健康心理行动实施方案》,强调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阳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阳光生活“重要建设内容,“阳光生活”的核心要旨之一就是塑造自信乐观、亲和包容、和谐多元、积极向上的“阳光心灵”,让“阳光”成为城阳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提升精气神,开创新局面。中国网记者苏向东/摄 对此,夏刚表示,国家相关部门正进一步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多举措发展社会工作专业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吸引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组织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健全心理健康行业组织,多渠道增加群众心理服务供给。 2019年1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青岛市城阳区委区政府等协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开幕式由十九大代表、心理所所长傅小兰主持。中国网记者苏向东/摄 面对面和电话热线是最主要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服务机构未来发展意向最强的业务中,心理咨询占96.9%,位居第一位,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居第二位。 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在“加强心理学智库研究、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试点阶段以社会实践为主,但具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支撑。心理学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等领域的具体研究,更应重视心理学智库研究,运用智库研究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等进行研究,为社会治理提供更系统、更专业、更具操作性的智库研究成果。 “服务是最好的科普!”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文斌表示,多年来中国心理学会一直从事两项工作,一是培养科普讲师,做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者;二是加快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络建设试点建设,做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策划者。目前,中国心理学会已建成130多家基层服务点,覆盖了28个省的95个地级市。到2020年,中国心理学会将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服务布局,科普讲师队伍将达到3000人,让心理科普知识更加深入基层,同时,心理服务试点机构也将发展到2000多个。 而青岛一家由几十名退伍军人创办的心理学应用技术公司的崛起,为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产业的蓬勃生长和广阔前景,做了生动有力的注释。
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业务领域图表 中国网记者苏向东/摄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教授白学军现场公布了一项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415家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调查报告。 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作“加强心理学智库研究 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题报告。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