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2 16:15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北京回龙观医院宋崇升: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和应激的场所,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既要完成治疗护理等各种常规工作,又要处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有时还会感受生死离别的情感冲击。此外,还有职业暴露的风险,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威胁,以及拥挤的工作空间和不良的空气等,都可能会使一部分医护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耐心和热情,产生心理失落感,甚至衍化为各种心身疾患。 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提高,需要其增强自身调节能力,积极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学习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有效调节情绪,掌握合适自己的放松技巧,自觉应用心理知识、理论进行心理调节,以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视频新闻 更年期女性要预防抑郁症,应该正确认识本病的病因,了解其临床表现,在心理上提前做好准备,如果出现了早期临床症状,不要因此而忧虑不安,因为更年期生理、心理变化是人生的自然过程,应该明白更年期的一些不适症状是内分泌失调带来的,待更年期结束后,这些症状会有所改善甚至自然消失,应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平稳 热点排行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高雅: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敬业,热爱教育事业,喜欢自己的工作;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学生时能够引导其保持心理健康。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我国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与一般国民群体相比要差一些,小学教师心理状况更差。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分析发现,1979~2012年,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私立幼儿园教师,城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农村幼儿园教师。 (责编:焦隆、周婉婷)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值 当然,医护人员出现了心理困惑也应该及时到院内的精神心理科室或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减压,学习放松训练方法等以保持稳定的情绪。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女性在抑郁、焦虑这些情绪障碍上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我们针对我国国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整体上我国成年女性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低于男性,不过女性在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男性。 拒绝就医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是来自于人们对精神病的病耻感和社会的偏见,由于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看精神病都是那些胡言乱语、疯疯癫癫的人才需要去;第二种是患者可能对自己的自身状况缺乏必要或充分的认识,亲属劝其就医,可能会认为亲属不理解他,不关心他,甚至可能加害于他;第三种可能患者担心到了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就会被强制收入院、强迫打针吃药、电击、隔离,甚至像一些电影小说里写的遭受虐待。 如果患者拒绝看医生,家属应了解病人为何不愿去精神科就医的原因,针对了解到的原因来沟通,打消病人的顾虑;如果患者出现了危险行为,则需视情况选择强制带患者入院治疗。 精彩图集 农民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原标题:心理健康蓝皮书|这些职业群体心理健康堪忧 因此,教师有一个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学校要及时地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教师不健康的心理能否尽快康复,取决于教师的自我调适和恢复能力。因此,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适,才是心理康复的根本之道。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冯伟:讳疾忌医在现在这个社会依然是很多人的通病,一些人总是抱有“也许忍忍就过去了”的想法一忍再忍,直到最后病情严重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才选择就医。但往往因为拖延而错过了病情最佳的治疗时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医护人员从事的是高压力的职业,专业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加之我国“病人多,医生少”,医患关系紧张等更使得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对医护人员的调查研究普遍发现,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 说起来很简单,其实教师这份工作经常会有难受、想哭的时候。在一些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多半的教师会感到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七成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普遍存在,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学生们的情绪。 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