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 11:52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近代百年以来,中医药发展屡经沉浮。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医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如何打造全球性健康产业,形成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健康产业全球竞争优势?这篇文章或可给你启迪和思路。 2015年12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说,这是中医给世界的礼物。中医药的价值因此备受世界关注。其实,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习近平同志曾在2010年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这样评价中医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话虽然不长,却提示了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其有着“哲学智慧”,有着积累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是中国“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且未来可对“世界医学”发展、推进“生命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价值的多元性是中医药的鲜明特点,也赋予中医药在各领域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优势,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工作者也当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中医药发展要发挥好“五种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诠释的也是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的作用,突出了中医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全价值链”特征。 中医药是中国原创并具世界性需求的一个“宝库”。当前,在国际中国地位迅速上升、国内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发挥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发掘中医药这一“伟大的宝库”,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从健康、文化和经济三处着力,对解决当下国内发展转型困局,确立中国在全球治理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培育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四两拨千斤”和“激活全局”的重要意义。 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至少可有四个价值取向。 第一,健康价值取向。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中医优势,弥补西医短板,构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完美医学模式,让中国人享有全世界最好的诊疗服务。 核心观点:伴随以西方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发展起来的西医学,当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虽已提出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模式转变,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中医药以其与西医药的优势互补特征,恰成突破西医发展瓶颈的良药。中西医互补模式正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中医药在其中将为人类健康做出革命性贡献,中国应当在该领域承担使命和责任。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医改的深入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为缓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初步实现,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初步保障。然而,当前在以西医为主的医药卫生体系中,西医学局限性日益明显:面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时常办法不多;过多依赖医疗设备,导致城乡卫生不公平难以解决;依赖不断更新的药物和医疗的设备等,使费用居高不下,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负担沉重;其还原论特征,更关注对已发病的治疗,预防办法有限,养生更无从谈起等。 西医学早已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提出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模式转变,以及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但其天然局限性使得转变效果不彰、办法不多。而这诸多劣势,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合力会使健康中国建设更为圆满、更具成效,并可为全球提供有借鉴价值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模式。 比如,对一些西医无能为力的重大传染病(如非典、艾滋病),中医的辨证论治特征往往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对于西医的过多依赖医疗设备,中医的灵活方便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对于西医诊疗的高费用,中医的相对低廉可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西医预防保健的欠缺,中医治未病具有独到优势,这才是建设健康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医疗卫生制度的选择往往基于不同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但有一个挑战是相同的,即各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压力。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目前卫生总费用和人均总费用已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单复制西方国家“高投入”的医药卫生体制是走不通的。要以较低成本保障13亿人民的健康,既要“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又要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而中医药具有“注重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特点,可以在深化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至于遍布城乡的中医门诊部或堂馆诊所,其简、便、验的特征更为突出。 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这无疑明确了当下及未来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这样的发展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当前最好的诊疗;对西医来说,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境界跃升;对中医来说,则是千年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又一次自我完善,并彰显其在当代的先进性。 第二,文化价值取向。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发挥中医药独特文化价值,推进中医药的生活方式化,唤醒中国人沉睡的中华文化基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核心观点: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哲学和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的同构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又因其具有保障生命健康的实用性,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便于入脑入心进而发扬光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可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