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 11:52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迄今最具生命力的可能只有中医药了。原因无他,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使然。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中国本土学科一样,逐步融汇了如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产生出如卫气营血、八纲辨证、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告别了原始经验医学和巫祝医学,在数千年实践中成为全球范围内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生命医学。 因了这种属性,要了解中医,就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讲,推广中医、发展中医,其实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当前,在全球性西方现代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国大行其道,他们掌控着国际话语权,以普世价值为旗号输出西方价值,以影视作品和信息网络为载体推广西方生活方式,形成西方文化霸权,使中华文化传统处于自卑的阴影和自辩的尴尬境地,很多国人的中华文化基因因此被抑制,而西方价值反而成为评判各领域是非好坏的标准,造成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落实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最能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国民教育体系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选择几个有力的抓手切入,营造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既是明智之举,也是当务之急。发展中医药,面向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正是这样一个抓手。 用好这样的抓手,首先要大力推动中医药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通过推广养成如夏贴三伏贴、冬吃膏方等节气养生的生活习惯,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素养,让中医药成为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科普的有效开展,中医药的生活方式化,将很好地发挥外化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成为推动唤醒国人中华文化基因的有力先导,因此中医药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不应被低估,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应被视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战略性举措。 如此,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也收获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效果,同时起到了民族主流文化价值免于内外部力量干扰,从而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第三,经济价值取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中医药“全产业链”优势,造就潜力巨大的中医药产业,收“中医药+”四两拨千斤牵引全局之效。 核心观点: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特性,从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叠加至所在领域都有可能激活原有格局、产生新型业态,产生增量乘数效应,同时带有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等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激活经济全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收“四两拨千斤”牵引全局之效。 2018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广东省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 确实,从经济角度,中医药给了中国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领导全球健康产业的一次战略机遇。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各国陆续进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而当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人们的健康问题凸显,催生了全球需求巨大的健康产业。 而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给予恰能弥补西医不足的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互补的医学,最完善的健康保障是中西医融合的保障体系,因此,当下中医药发展虽然不足,却也注定了未来健康产业的巨大增长点在中医药而不是西医药。 围绕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健康产业,从农业和林业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到工业的中药生产,到服务业的中医药流通、中医药旅游、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养老、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 我国是中医药原创国,可以预见中医药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与西医药融汇,随之带来的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养生产业、健康装备业、健康养老业、健康旅游业、服务贸易业等,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增长集群,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发挥中医药的“全产业链”价值和作用,能够在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升级服务业水平、创立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兴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当然,中医药健康产业巨大潜力的释放,离不开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的科技资源之一,将古老的中医药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现代科技结合,可以创新开发一批中医药技术、设备、药品和保健品,每一项都有可能创造出巨量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空间,并形成全球性影响。 发展中医药还是解决一些地方贫困和生态问题的良方。如何摆脱贫困和治理生态是“十三五”要力补的两大短板,而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可收一举两得之效。中药材的来源离不开绿水青山,中药材的利用可以造就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契机,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不仅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中医药身形矫健、活力四射,有效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等,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正迸发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第四,世界价值取向。传播中国智慧,共享中国价值——中医药可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全球性健康产业,形成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健康产业全球竞争优势。 核心观点:中医药可从一“软”一“硬”两方面,打造文化和健康两方面的国家品牌,助力培育我国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优势。一“软”,即中医药可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一“硬”,即中医药可作为中国领导全球健康产业的独有丰厚资源,成为中国培育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的传播将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作为健康产业,中医药的渗透将影响着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这都将重塑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价值判断,树立起正面的中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