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1:46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 陕北民歌《兰花花》,大家耳熟能详,“五谷子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兰花花好”。谷子,就是晋北的农作物。《信天游》也是一样。“前沟里糜子后沟里的谷,那达想起那达儿哭”,“大河畔上种黍子,好媳妇寻下个灰杵子”,“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三妹子我虽好是人家的人”。糜子、黍子、荞面等杂粮,是晋北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当然,这些都是美食的原材料。讲述一日三餐的,要数《兄弟分家》。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苦菜、吃荞麦花。但是听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是另一番光景。一遇荒年,所有可食的东西,都成了人们的腹中之物。苦菜和荞麦花就是常吃的野菜。虽然有乐观的唱词,“黄蒿钵钵芨芨里草,都是我们庄户人过光景的宝”,但更多的,却是“三月断了粮,顿顿是苦菜汤,大人饿病娃娃哭,心里好惆怅”。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用拦羊嗓子喊出的山野之声,朴实豪迈,节奏自由,唱腔里透露着黄土高坡风沙的苍凉,其中信天游最有特色。晋北美食造型独特,好吃耐饿。炸油糕、羊杂碎、手把肉、大烩菜、刀削面等传统风味小吃,最为流行。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和晋北山水相连,环境相似。陕北的信天游,晋北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没有明确的界限。无论形式结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特色、歌词内容,都有相似之处。有人说,她们是孪生姐妹,只是出嫁的地方不同。所以,陕北民歌中,很多歌词讲述的,即是陕北人的所爱,也是晋北人的美食。“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这句民谚由来已久,道出了山西南北两地食俗上的区别。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黄米也叫黍子,性黏,面可做糕。当然,晋北人吃糕的习俗,也不能一概而论。以雁门关为界,关外人家吃的是素糕,关内一带吃的则是油糕。 而今,西口古道依然还在,但早已看不见塞北边关的大漠孤烟,早已听不到长城内外的边角吹寒。墨青斑驳石块铺砌而成的西口古道,杂草瑟瑟,略显荒凉。石块上凹凸不平的车辙印、马蹄印和脚印,依稀可辨,那是历史的印记。它们默默诉说着岁月沧桑和繁华过往,也讲述着历史的沉淀,在陕北民歌的歌词里,在晋北美食的五味里。 陕北和晋北的交汇融合,与走西口分不开。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史,走出了一辈辈人的爱恨情仇,走出了晋陕蒙毗连区儿女的亲近感情,走出了这片土地的共同方言和相近习俗。当年的西口路,唱不完的苦情歌,演不完的苦情戏。走西口,是她们共同的主题。 《兄弟分家》对分家后三个儿子的饮食记述得更翔实。“头一月轮到老大家,老大家两口贤惠得多,早上给我是莜麦馍馍熬米汤。”“第二月轮到老二家,老二家倒比老大家强,早上蒸馍肉炒菜。”“第三月轮到小三家,糠窝窝端上来两片片。”歌词中提到的“莜面馍馍、蒸馍、糠窝窝”,就是晋北人的主食。当然,那时生活困难,家境不同,主食的类别也不同。 |
植脂末又称奶精,是以氢化植物油、酪蛋白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它的形态以及冲水后的产物都跟奶粉以及冲水后的奶粉非常像,实际上却并不含奶………………[详细]
揭秘5大蔬果主流色的健康密码 纵观我们身边的白领,他们的食谱大致是这样的:早上,面包+牛奶或豆浆,或是白粥炒粉面。午餐,...
六种平价食物 让妇科病远离你 听说燕窝能养颜护肤,鲍鱼能滋养身体,但是,价格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偶尔一两餐还还可...
缓解春困小妙招 吃葱助你抗疲劳 俗话说“春困秋乏”,一到春天很多人都提不起精神,时常感觉每天的日子都浑浑噩噩的,加上春季病...
惊!喜欢吃鱼的你要小心汞中毒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说多吃鱼肉低脂低卡,常吃鱼肉有助身体健康,身材苗条。但如果不慎选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