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12:03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此外,冬季养生可以多吃坚果,坚果是指油脂多的种子类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时,要少吃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腻或过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如果要食疗,可食用黑芝麻粥、虫草老鸭汤等,可以补益肝肾、滋阴助阳。 11 月 7 日是立冬节气。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自然界万物活动趋向静止,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准备冬眠,此时天地一片苍茫。通过冬眠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生」做准备。 在起居方面,立冬时节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益于阳气的潜藏。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即老年人外出活动尽量选择日出之后和太阳未落之时,以趋避寒气。另外,立冬后穿衣需保暖,以防感冒、耗伤阳气,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但也不可过分添衣,因为衣着过厚,时常出汗,则皮肤毛孔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即冬季养生,贵在养「藏」。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 11 月 7~8 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 225° 。此时,太阳位于赤纬 -16°19' ,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 33°47'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中医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因此,立冬后补益肾气都要围绕一个「藏」字。 ▼ 对「立冬」的理解,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 「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2016 年立冬时节到来于 11 月 7 日 07:48 (北京时间),农历十月初八。 立冬后天气逐渐转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而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因此立冬后宜多食养肾食物,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肾阴虚者,可多食海参、枸杞子、银耳等食物;肾阳虚者,宜多食羊肉、韭菜、肉桂等。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立冬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冬季虽然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5、立冬养生全攻略:防「点」病 立冬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冬季肾主令,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因此,立冬后要避寒就温,重视足部、下肢、背部的保暖。 免责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