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患抑郁症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2018-09-05 11:57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导读: 6月已至下旬,各地的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不少中国家庭仍沉浸在高考结束的轻松氛围当中,学生们卸下重担,家长们长舒一口气。不过在这种舒适的情绪背后,却隐藏
波多野结衣 ed2k 夏日奈奈 开门大吉 郭涛 彩花梦 v205主题 鸽宝 高树三姐妹续 bubibu中文歌词 tokyo hot n0613

  中国青网年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 钱明)6月已至下旬,各地的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不少中国家庭仍沉浸在高考结束的轻松氛围当中,学生们卸下重担,家长们长舒一口气。不过在这种舒适的情绪背后,却隐藏危机,那就是学生们的心理状况。  

  

  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生前照片。图片来自达州晚报 

  学霸的“优越感”或是压力的来源

  6月10日下午5点,一名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的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突然失踪,三天后他的尸体在渠江河面被发现。同时,他在网络空间里写下的数千字遗言也被网友们关注。其中一段令人深思: 

   

  

  空间留言信息。图片来自达州晚报 

  从小学习优异,顶着学霸的标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这样极端的行为? 

  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蔺桂瑞教授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小斯的自杀原因,但是“学霸”标签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小时候家长的鼓励方式,让本不属于他的价值标准成了他的“优越感”来源。而且在父母不断的要求下,他对自己的“标准”越定越高,最终产生没有回旋余地的畸形状态。“小斯的迷茫可能就在这里,这么多年来满足的都并不是自己。同时,他又难以保证永远都拿100分去满足家长,所以长期以来内心冲突,有压力,当遇到像高考这样的坎儿时,就很容易爆发出自杀等心理危机。” 

  小斯的悲剧虽是个例,他却反映出一些学生隐藏在“分数”之下的“心理危机”。蔺教授指出,由于高考常常被社会和家庭赋予了过高的意义,极易导致学生处在一种高压状态下。而这种压力不仅只存在于高考阶段,还会延续到未来的生活,大学生涯就是其中的一环。 

  大学生心理危机调查 抑郁症多被误解 

  多年来,蔺教授一直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群体”的调查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她发现这些选择极端方式的学生群体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在遭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占比较高;拥有不良家庭关系或亲子关系的学生占比较高;研究生数量目前虽然占比不高,但已呈现出升高趋势;和大众普遍认为的“成绩好心理就健康”的理念不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占有一定数量。 

   

  据了解,目前高校一般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主要负责大学生心理排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学校一般设有专职的心理教师,高校还会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危机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邮电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张平主任告诉记者:“中国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管理的细致程度已经明显高于国外大学,这在心理危机的预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是不够的。” 

  由于心理问题有很大的隐藏性,如果当事人选择回避,高校老师一般难以发现。“比如抑郁症,现在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学生会有病耻感,往往刻意避免交流,隐藏症状,再加上大学教学方式的特点,老师要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难度是很大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余海军认为,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症防治,最重要的就是“脱敏”。华中师范大学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种心理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精神疾患,去除学生心目中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标签。余海军观察到,通过相关宣传和教育,部分学生的确对于做心理咨询不再有抵触心理,“求助”的意愿明显提升。根据校内统计,去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接待的校内外心理咨询数量达4000余例,预计今年将达5000例。 

  研究生心理受关注度弱于本科生 

  关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受关注度不够的观点,余海军说:“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里面有一个高校机构设置的因素,由于心理健康中心归属于高校的学工部,而学工部往往负责本科生的相关问题,对于研究生方面的工作仅属于协助性质。”从现行的管理体制来看,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对于研究生群体的覆盖率不及本科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要改变这个现状,校方进行必要的机构调整是关键所在。”  

  目前一些高校也已经意识到了研究生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张主任告诉记者:“研究生阶段相较于本科生会面临更多经济、职业或家庭问题,他们承受的压力是更大更多更复杂的。现在高校的导师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生的心理情绪,如果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出了问题,导师内心的打击也会非常大。”现在针对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除正常的教育课程外,主要采用导师负责、班级集体干预、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 

  而关于成绩优秀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每个学校的情况也不大一样。“不同类型的高校,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有些高校的学生从前在地方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还要事事争第一,但高校的竞争环境已经完全不同,这就很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张主任说,“我感觉这种成绩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在研究生群体中会更加明显一些。” 

  高校心理教育发展不均衡 专业化程度不够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但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困境。 

  蔺教授告诉记者,虽然很多高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相较于高校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关注度来看,放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高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也很不平衡,有的高校和地区尚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网友评论
  • 可用表情:
  • 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主题已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最新图片
    • 过度自恋女人的八大心理特征
    • 烦躁不饶人 4种妙法轻松摆脱
    • 心理解读:哭泣减压到底好不好
    • 女人最容易踏进的6大健康误区
    • 注意!这5种情况不能使用创可贴
    • 摇头晃脑 有助提高你的记忆力
    • 十大饮食习惯 能助女人更长寿
    • 女性延迟退休 如何延缓衰老更重要
    • 女性8个丑陋部位 预示身体健康
    • 这8类药物 女人经期千万不能碰!
    • “四大名补” 养出女人好气色
    • 十三大妙招 让女人保持好心情
    火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