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 12:04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分别进行了探索,总结了国民的一些心理特征。记者特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之一张侃教授对此进行解读。 年龄有个健康曲线
性别女性情绪易波动 根据报告,我国男性心理健康指数略高于女性,这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受激素波动影响,女性本身就较为感性,对事物的感受更深刻,因此在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男性,但抑郁、焦虑等绪障碍的发生率也比男性高。 另外,在社会环境中,依然存在一些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就业歧视、职场刻板印象、家庭事业难以平衡等问题,也给女性带来不小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状态不佳。 身体病痛拖累心理 报告指出,有身体缺陷的人心理健康指数低于正常人。残疾人多有社交障碍,比如聋哑人难以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盲人不能看电视、看书,这都让他们缺少很多生活乐趣,容易感到孤独、苦闷。还有一些残疾人会因为自身的缺陷感到自卑,甚至产生怨恨、懊悔的心理,觉得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公平,或是一些因意外后天致残的人,常常懊悔当初为什么这么不小心。此外,许多残疾人士会把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同他人交往,与其他正常人之间产生隔阂,害怕受到别人的取笑和歧视。 因此,残疾人士的心理健康状态应受到关注,要知道他们更需要理解、尊重,而非同情。社会要支持鼓励他们独立,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机会,鼓励残疾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树立信心。 城乡农村自杀率更高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约为6.74亿人口。我国农村人口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常被忽视,其心理健康指数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农村自杀率也相对较高。 “这与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一定关系,”张侃告诉记者:“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像城市那样完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折扣,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样的留守人群缺乏关爱,心理状态不佳,也是造成农村人口心理健康指数低的重要因素。 地域经济条件好有益身心 心理健康指数与出生、居住地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报告指出,我国东部地区心理健康状况平均水准最高,西部地区心理健康状况水准最低。这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准的影响。 生长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从小在生活品质、受教育水准等方面会相对好一些,生活也较富足一些,较少体会生活疾苦,容易感到幸福,心理状态也会更好。此外,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会使人产生心理落差。张侃说,如果是在几十年前,大家都很穷,每个地方都没有区别,可能还不会有这种影响。但是,当地域之间出现贫富差距,人们走出家乡,看到其他地方比自己从小生长的环境更好、更发达时,内心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卑或落差,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