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7 09:29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如何判断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上午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提到了一个标准,当某个青少年情绪、行为突然发生了变化,比如这个孩子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突然变得很差了,或者这个孩子原来和父母朋友交往很正常,突然不交往、不说话了,就可能是他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当很多青少年突然发生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或者突然改变了一些以前的习惯时,很多家长都无所适从,但这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早期症状。”陆林说。“从生理角度来说,他原来吃饭很好,最近突然变得不爱吃饭了,或者变得吃的很多了,睡眠不好了,这就可能预示着他有问题。这需要家长、老师进一步了解沟通,把常见的、简单的小问题解决,比如聊一聊,沟通一下。如果稍微复杂一点,就需要找专业的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来帮助。”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是否能适应所在的环境。如果青少年对学校环境不适应,或者他对夏令营的环境不适应,可能预示着青少年有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科学的识别办法。如果发生改变了,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陆林说。 此次健康中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也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做出要求,及早发现,帮助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指出,“在具体举措上,学校层面,包括在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研发心理健康的教材和一些科普的产品、科普的设备,在这方面其实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 “在家庭层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现在政府有一些地方,还有社会机构,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比如说尝试通过家长学校,尝试通过家校一体化平台的搭建来帮助学校和家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个工作在努力,但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和更专业的措施,能够让家长拥有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保护的知识和技能。”陈雪峰说。 “在社会方面,包括在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中也有健康环境的塑造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个人、家庭、社会和他所处的小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得对所有影响他的因素能够有好的干预、好的措施。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怎么识别,怎么发现,怎么保护,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联手。”(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潘子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