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 18:31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八)如何协助孩子勇敢地对抗肺炎? 1.避免不必要的恐惧 在教育或传达讯息的过程中,除了告诉孩子疾病可能带来的不方便、病痛或严重后果之外,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以及提供正面与正确的信息也相当重要。 过度强调疾病的负面影响与对健康的危害,而没有提供正面的讯息——例如疾病的治愈率、适当的防护便能有效保护自己等,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与不必要的担心以及害怕等情绪。大人要调试好自身的紧张情绪,否则会影响孩子。 2.孩子情绪紧张,我们可以怎么帮忙?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生活中最喜爱也最常发生的事。我们可以透过和孩子玩的过程,了解孩子对疾病或疫情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透过游戏的方式修正其错误的观念、教导正确的防范感染措施,或是防护措施,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建立正确的防疫行为,并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这样便能在不增加孩子负担的情形下,建立正确而有效的防疫行为。 3 .如何教导孩子正确的疾病观念? 对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儿童,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玩游戏、玩扮家家酒或角色扮演的游戏,来教育孩子。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们在哪些预防知识或是关于疾病的了解上有所偏颇,在搜集足够信息的情形下,大人与孩子互换角色。此时,大人们透过示范的方式,正面呈现正确的疾病防疫知识与防护措施的准备以及实施方式,在玩的过程中,大人借着正确的示范与扮演,将能对儿童提供一个正确的示范,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知识与防护措施。 对年纪较大的儿童或在学校情境中,可以在玩游戏的同时加入自我防护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知识。鼓励孩子做到勤洗手、维护环境清洁以及自我保护等行为,持续执行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4.让小孩关心被隔离的同学 对于被居家隔离的小朋友,可以建议老师鼓励班上小朋友轮流电话问候,或写卡片让被隔离的小朋友感受到关怀,隔离期过后更要做班级辅导,让其他同学协助他,而非嘲笑他或躲避他。 对全班停课隔离的班级,老师可以事先建立好联络网(如由1号打电话给2号,2号打电话给3号),使同学在隔离期间能彼此关心,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板报制作或标语的设计,让孩子也参与防疫任务,不致于感到面对疾病时,是那么无力。 5.当被隔离的小孩回到班级时,如何减轻同学们的焦虑? 恐惧永远来自无知。小孩的恐惧往往是从大人那边传递而来。身为小孩旁边的大人,不论老师或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医疗观念,相信原先的隔离可以解除。医学专家认定完全没有感染的危险,所以,我们可以完全放心,敞开双手拥抱他们的归来。 老师不妨利用适当的活动安排,让这位结束隔离的小孩感觉到同学的欢迎,也许是欢迎会的形式,也许是祝福卡片。透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将可以学到助人的态度和获得同理心的能力。 6.如果小孩的心理状况愈来愈严重,怎么办? 面对这次肺炎疫情,不可掉以轻心,无论在生理层面或心理层面,鼓励自己与他人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与建议是极有必要的,对未成年的青少年与儿童也不应例外。临床心理学专家提醒,当青少年与儿童有以下异常行为时,应格外留意: (1)睡眠太少或太多 (2)总是显得疲倦 (3)守在家里或躲着别人 (4)话说的少了 (5)表现任性或易怒 (6)与他人有较多的争吵或打斗 (7)在家中、学校或社区中发生行为问题 (8)吃的很多或较少 (9)悲伤或焦虑 (10) 成绩变差…等 如果有以上情形,请寻求专业人员协助。 (九)作为患者,该如何调适压力? 1.作为患者,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1)个体得知患病、疑似患病而需接受医疗隔离/治疗时,容易表现出否认、愤怒、恐惧、懊恼、抱怨等情绪反应; (2)因染病可能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歧视,治愈出院者可能生活在别人的歧视中,受到社会排斥;社会可能污名化曾患病人群。 污名化的原因可能是大众对疾病基础知识的匮乏,可能是密集报道导致的恐惧。以此次疫情为例,密集的报道点燃恐惧,为污名化创造了成熟环境。例如将新型肺炎命名为“武汉肺炎”,可能导致人们对武汉地区人民的污名化。另外,和传染性疾病的特征也有关系。 最可能被污名化的疾病的4个特征包括: 1)该疾病的产生被认为是受感染者的过错;2)该疾病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绝症;3) 该疾病具有传染性且对他人有害;4) 该疾病有明显的外在表现。 2.该如何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 除了患者自身在身体痊愈之后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之外,更多要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针对患者及时开展的心理干预,可以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应激能力,从而更加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康复; (2)当痊愈者出院后,休养至机体免疫力恢复,就可以重新参与到社会活动和工作中,人们不应当疏远、歧视他们; (3)社会应当向公众普及疫情的基本知识,提供相关的最新消息(信息支持),消除恐慌;提倡理解、鼓励和尊重(情感支持)。 附: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电话 两部热线分别是:027-85844666(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和15342296955(湖北省心理协会) 特别提醒:因免费心理热线资源有限,请在自己和身边人出现严重心理危机时拨通该电话,务必把有限资源让给最需要的人。(工作时间:每天9:00-21:00) 资料来源: 《SARS安心手册》,SARS心理健康行动联盟编制。 《关心SARS 注意心理创伤的处理》,张老师基金会。 《「面对疫情的危机意识」自我检测表》,和平医院精神科医生杨志贤、东吴社工系副教授王行。 SARS心理健康资讯网, https://www.jiandanxinli.com/materials/1285?utm_medium=knowledge-2&utm_source=position 王一牛,罗跃嘉.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 心理科学进展, 11(4), 387-392. 刘玲爽, 汤永隆, 张静秋, 邓丽俐, 雷丹, & 刘红梅. (2009). 5.12地震灾民安全感与PTSD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47-550. 张静秋, 汤永隆, 邓丽俐, 刘玲爽, 赵玉芳, & 胡丽. (2009). 5·12四川地震灾民社会支持的调查. 心理科学进展, 17(3), 542-546. Cava, M. A., Fay, K. E., Beanlands, H. J., McCay, E. A., & Wignall, R. (2005). The experience of quarantine for individuals affected by SARS in Toronto. Public Health Nursing, 22(5), 398-406.(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0737-1209.2005.220504.x) Williams, J., & Gonzalez-Medina, D. (2011).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social stigma. Applied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es, 4(1), 58-70. 池崇佳,严俊,高跃中. (2009). 霍乱患者隔离期的心理干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8(10), 1129-1130. (文中有一些心理干预的方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4009-20-4009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心理,武汉,上海,疫情,心理健康,病毒 相关推荐 评论(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