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12:28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许多妈妈想更好地了解孩子,会自学心理学课程。那么心理学家自己呢?他们养孩子真的就比普通人更好吗? 文 | 王崇巍 微号公众号:科学谈判 背景:我爱人在中科院心理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拿了两个发展心理学博士(小爱插话:就是王贞琳老师啦)。 我本人在商学院,从事心理学相关的培训、教学和科研有20年以上的经验。儿子快五岁。(小爱插话:崇巍老师说,孩子跟你讲条件耍赖皮时,就用得上谈判能力哟) 不必过分崇拜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和其他人一样,也工作繁忙,不一定有时间关注孩子。心理学里专业很多,很多专业和育儿相去甚远。 即使是教育或者发展心理学专业的,也不一定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恰当地应用在实践当中。如同管理学教授不一定能做好总裁,好的总裁也不一定需要管理学博士学位。 总体来说学过心理学的人应该比没学过的人更懂心理学,但是差别没有那么大。我见过很多心理学教授育儿方式大有问题,也见过很多没学过心理学的人的教育方法很符合心理学的原则。 我家的育儿原则 理论指导育儿,询证育儿(Theory-driven,Evidence-based) 1. 不盲目攀比因为熟悉孩子发展的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全面地认识孩子的发展。比如:小海豚三个月的时候翻身,符合发展规律,和大部分孩子一样;说话和走路都比一般孩子早(我们能量化到底有多早);有些能力发展不如大部分孩子(我们大体知道是哪些能力,也大体能量化差异有多大)。有了这些知识为依托,就不会因为和别的孩子比较而妄自菲薄。 2.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注意我用的是发展,而不是教育,因为育儿更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所谓的「教育」。家长可以「强迫」孩子打招呼,但是不能迫使孩子有礼貌。 太多的父母过度教育,尤其是过分强调智力因素。 孩子的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身体、认知和情绪社交。 身体健康我就不细讲了。认知方面也毋需赘述,相关的内容太多了。 太多的父母过于注重认知和行为方面,而忽视了情绪。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懂礼貌,会分享。但是往往是通过强迫,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孩子就范,而不是了解孩子的情绪进而引导。 再比如孩子在学校玩玩压力已经很大。父母在家还要「围追堵截」,和老师一起「压迫」孩子学习。如果家都不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那孩子岂不是「走投无路」了。 3.「择校」择什么? 香港情况特殊,从本地名校到各种真假国际学校不一而足。家长往往在选学校的时候挑花了眼。要想在择校问题上不顾此失彼,左右为难,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论驱动」。 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最终进入了我们的第一选择。 这个策略也让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一般的香港父母申请十几家学校是常态,我们只申请了几家就解决了问题。 即使您所在的地方选择比较少,明白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能帮助和校方老师交流。 4. 理论驱动和询证育儿 我们几乎每一个决策都会拿相关的理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进行论证。 比如小朋友是否可以看iPad,应该看多久,看什么内容等。再比如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不爱上学怎么办?
大家关心的问题大都有相关的研究,作为心理学家可以很自然地接触和吸收这些研究成果。这可能是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方面的最大优势吧。 结语 —-爱贝睿第425次智慧分享—- 投稿请发至:e@anrenmind.com --- 长按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达《聪明养育》新书页面。
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