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12:01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据悉,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梳理出影响居民养生的4个维度指标、16个具体指标,将其进行量化后构建了可衡量居民中医养生状况的定量描述和比较分析工具——中医“养生指数”计算模型,并据此对成都、北京等地部分居民开展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中医养生水平处于一般状态。“该养生指数计算模型对于推动中医养生知识普及、指导居民养生活动、引导中医养生产品开发等,具有参考价值。”余曙光说。※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访文化学者李土生
■ 半月谈记者 张曦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8月底的北京终于告别了酷暑,迎来宜人的秋风。一个丽日蓝天的下午,记者就养生话题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土生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李土生。李土生的观点是:“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半月谈记者:请您谈谈怎样理解养心? 李土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人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半月谈记者:那么,能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吗? 李土生: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儒、释、道及百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综合来说,古人养心主要通过神、情、德三种方式。 半月谈记者:如何通过养神来养心? 李土生:在古人看来,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半月谈记者:对有些人来说,“少私寡欲”说到容易做到难。 李土生:其实,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当然,古人讲的“寡欲”绝非是消极逃避和无所作为。正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古代先贤才强调“清心寡欲”,目的是鞭策人们培育并保有正能量,防止被负能量侵害身心健康。 半月谈记者:“以情养心”怎么理解呢? 李土生: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半月谈记者:“修德”与养生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土生: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 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半月谈记者:古人的养心之道,对今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李土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半月谈记者:您认为今人该如何养心? 李土生:一是要达观,要有理想信念。养心的关键是要保持心情舒畅,人的情绪和健康是紧紧相联系的,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善于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做到不钻“牛角尖”。 二是要恬淡,要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是养心的极致。生活力求淡泊质朴、心境保持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诱惑、内不为情绪激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道德修养之“水”降名利欲望之“火”……有了良好的心境,就会心安神畅,延年益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