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2:18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由追求单项农产品营养向追求结构性配餐营养转变。调研发现,我国部分居民具备了一定的膳食营养知识,但大多偏向于对单项食物营养价值的了解,觉得什么有营养就要多吃,没有营养就少吃或不吃,不能真正掌握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中各项食物营养的比重,导致膳食营养结构不合理。根据《纲要》发展目标,我国居民吃什么、吃多少都有了新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是膳食搭配的参考值,应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营养配餐进行合理的增减或取舍。吉林省部分高等院校,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标准,制作多种合理膳食结构的营养餐,供用餐者选用,这种方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实践表明,营养配餐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食物安全与营养工作要综合施策 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明显提升,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为食物与营养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与空间。需要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下大气力,综合施策,以市场需求的强劲动力推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跨上新台阶。 政府要将持续改善食物安全与营养作为重点工作。确保十几亿人口的食物供给和营养改善,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必须要优先考虑的大事。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营养、卫生等管理部门分设,导致农业与营养发展脱节,食物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协调。各级政府应通过设立多部门参与的食物与营养发展指导咨询机构,把食物与营养工作作为关心群众、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国家应将食物安全和居民营养健康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政绩的考核内容。 加快《纲要》各项内容的具体落实。地方政府应按照《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当地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要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方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提高食物数量供给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优质食物生产,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要通过实施专项营养改善计划,保障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妇与婴幼儿等特定人群,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等特定地区居民的膳食营养水平,降低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 让人们熟练掌握食物与营养的科学知识。实践证明,居民要防控营养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相关疾病,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在中小学开设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课程,学校食堂应配备专、兼职营养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科学平衡膳食、戒烟限酒、全民健身等常识教育;限制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品广告的片面宣传;研究设立“公众营养周”。三是规范现有宣传渠道,加强对各类媒体的监督管理,对有关营养健康的出版物和宣传品,建议实行专家审核制。 加快营养配餐制的推广应用。营养配餐制就是通过对食物原料与食品制成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开展营养配餐设计,形成合理膳食的系列营养食谱。地方政府应明确有关部门试行以集体、单位、学校、社区等公共餐饮部门为载体,实行公共供餐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广营养配餐制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