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 12:19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首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实施。根据规定,此后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都必须在包装上添加营养标签,否则不得销售。 虽然营养标签“国标”实施已经两年,但是,据媒体报道,仍有不少企业“重质量轻标签”,未标注营养成分或标注错误,甚至为此付出了“学费”。同时,不少消费者却依旧“雾里看花”,甚少关注预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标签”。 本报见习记者胡璇子 你会关注“营养标签”吗? 营养标签和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捆绑”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2013年1月1日,《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正式实施,根据规定,此后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都必须在包装上添加营养标签,否则不得销售。《通则》的实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被视为“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 其实早在2004年,卫生部网站就第一次公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并征求社会意见。2007年12月,卫生部发布《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标示内容为推荐性。《通则》颁布之后,营养标签的要求有了“国家标准”,标示内容也由推荐性转为强制性。 然而,一份2014年“中国公众营养素养网络调查”却显示,网民对食品营养标签的了解依然非常少。这份调查有近4万名网民参与,他们中仅有24.5%的人能理解nrv(“中国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的简称),除了26.2%的人表示每次都会关注营养标签之外,有20.9%的调查对象从不关注,而有52.9%的受访者只是偶尔关注食品营养标签。 而记者在超市等地采访中发现,很多人确实对于“营养标签”的概念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一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一般比较在意的是生产日期,从未通过“营养标签”来选择食品;而一位女性消费者告诉记者,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自己会看一下“营养成分表”上的“能量”标识,但对其他的标识并没有特别注意。 实际上,营养标签的“强制”出现,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健康”。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东表示,营养标签的目的,就是“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的饮食”,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厂家生产创新的、真正的健康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