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1 11:16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当然,羞耻和内疚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共存的。对许多人来说,内疚也能引发一种羞耻感,因为引发内疚的行为也违背了他们自我遵守的规范。随着我们进行不良行为的意愿的增强,不良行为目击者数量的增多,或受影响的个体对我们重要性的增加,内疚和羞耻也就更容易同时出现。如果受害者排斥或指责了我们,我们的羞耻感也会增强。 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清晰地指出了内疚与共情之间的联系。当时在澳大利亚乐卓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的马特·特雷比(Matt Treeby)和同事们率先进行了一项研究,评估志愿者感到羞耻或内疚的倾向。他们让363名志愿者观看各种面部表情,判断一个人的情绪是生气、悲伤、快乐、恐惧、厌恶还是羞耻。实验证明,和有耻感倾向的志愿者相比,有内疚倾向的志愿者观察得更加准确,能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摆脱内疚感常常比克服羞耻容易一些,这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许多赎罪的途径,比如道歉、支付罚款和坐牢等,但是羞耻感却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给别人道歉远比接纳自我要容易得多。 曾经有人猜测,人类之所以会感觉到羞耻,是因为这能给我们的祖先带来某些演化上的优势。例如这种情绪可能会鼓励个体遵守社会规范,争取得到认可,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 《圣经》中对裸体和羞耻感的诠释仍然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的规范和习俗,这些外界规范决定了我们要如何面对人的身体和性欲。对于一个人是否可以、能用何种方式、在什么场合、在谁面前赤裸身体,我们的观念在几个世纪以来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违背规范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产生同样的羞耻感。
(本文作者安妮特·卡梅雷尔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心理学系的心理学家和名誉教授。她也是一名执业心理医生,并为年轻的心理医生提供指导。)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的哲学家希尔格·兰德韦尔(Hilge Landweer)认为,要让一个人感到羞耻,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特定条件。首先,当事人必须意识到自己已经违背了某种规则。另外,他或她还需要认同这一规则具有约束力,应当遵守,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逾越规则才会令人感到不适。当事人甚至只需要想象他人的评价即可,而不需要反对者在场。谈到羞耻,人们常常能想到这样一幅画面,某位家长质问孩子:“你好意思吗?”事实上,我们可能已经完全内化了这样的训诫,以至于童年时期父母对我们制定的规则和期望,在成年之后仍然持续影响着我们。 在《圣经》当中,裸体是羞耻的来源之一。比如,有一个章节这样描写亚当和夏娃:“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而当他们违抗了上帝的命令,吃下智慧树的果实,这种感受就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为当着对方赤身裸体而感到羞耻:“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织裙子。” 在2005年的一篇论文中,坦尼和合作者们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假设一个有耻感倾向的人前一晚喝得太多,第二天上班迟到,受到了批评。这个人可能会想,‘我真是个失败者,我就是无法打起精神按时上班’;而在同样的情境下,一个有内疚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想,‘我为迟到感到非常抱歉,我给同事们带来了不便’。羞耻的感受令人痛苦、具有破坏力,它会打击一个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并且可能引发自我挫败,拒绝积极生活,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内疚感虽然也令人痛苦,却不像羞耻感那样具有破坏力,它可以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改变,来弥补过失。” 羞耻是我们普遍经历过的一种感受,当一个人违反了自己认可的某种规则时,他就会产生羞耻感。 但是坦尼和其他研究者认为,羞耻感并不利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上做出合理的行为举动,反而是与羞耻感有一定相似性内疚感,能够促使人们更适应社会生活。人们常常将羞耻和内疚混为一谈,但它们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与羞耻不同,内疚发生在我们违背了道德、伦理准则,并为此批评自己的时候。其中的区别在于,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们会以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如“我干了件糟糕的事情!”);而感觉到内疚的时候,我们消极看待的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如“我干了件糟糕的事情!”)。我们感觉到内疚,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我们认为自己应为此负责。 2010年,由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的乌尔里希·奥尔特(Ulrich Orth)领导的一个心理学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调查了超过2600位年龄在13到89岁之间的志愿者,其中大多数人生活在美国。他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耻感方面的表现有所不同。另外,年龄也可能影响着的耻感倾向:青少年是最容易体验到这种感受的群体;在中年时期,耻感倾向会不断减弱,直到50岁左右;最后在老年阶段,人们会再一次变得容易感到尴尬。在少年和青年阶段,人的自我认同仍未完全形成,并且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受到较高的期待,需要遵守所有外界规则,因为这将决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由于无法确定要如何应对这些期待,他们可能更容易感到羞耻。而到了中年时期,我们的人格变得稳定,外界规则的影响也减弱了。但进入老年阶段,我们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外貌不断衰退,我们的自我意识就再次增强了。 3.羞耻与内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