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11:55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澎湃号 > 精神卫生686 女神节之际,让我们关注“半边天”的心理健康
2020-03-06 1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精神卫生686 关注
原创 周书喆,高兵玲 精神卫生686 女性在18岁左右,卵巢功能发育成熟并有周期性性激素分泌和排卵,即进入性成熟期/生育期。这种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即月经。 95%的育龄期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经前期综合征(PMS),影响程度从轻微到严重各有不同。1.8%~5.8%的女性会出现显著的情绪不稳定,即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 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一系列躯体、精神和行为症状,主要表现有①躯体症状,如头痛、肢体水肿、乳房胀痛;②精神症状,如易怒、焦虑、情绪不稳;③行为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主要特征是明显的心境不稳定、易激惹、烦躁不安和焦虑,伴有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丧失、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疲劳、明显的食欲和睡眠改变,也可能会伴有躯体症状如乳房肿痛、关节或肌肉疼痛等。 PMDD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随着月经来潮减轻或消失,往往会造成患者明显的痛苦,对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PMS和PMDD病因尚无定论,涉及心理、激素、大脑之间等多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您存在上述的一些表现,应该如何应对呢? 建议首选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变: ⑴心理干预:认识症状,提高应对信心;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⑵改变生活方式:包括①饮食:高碳水、低蛋白饮食;限盐;限咖啡;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B6和微量元素镁;②规律有氧运动;③记日记:症状发生的时间和月经周期的关系,症状性质、严重程度和缓解方式等。 ●二、妊娠期与心理健康● 孕期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身体生理性改变、出现的诸多不适以及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均使妊娠期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孕中、晚期,焦虑检出率分别为5.0%、6.6%,抑郁检出率为5.0%、7.6%,产后3个月抑郁检出率为9.6%。 孕产妇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增加分娩过程和新生儿并发症风险,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孕产妇自杀,及时识别及干预孕产妇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那如何识别孕产妇心理问题呢? 孕妇会有疲惫、无精打采、胃口改变或睡眠困扰等症状,但一般不会持续存在;75%的产妇在分娩后数天内可能会“产后忧郁”,表现为经常哭泣、感到悲伤,觉得自己不称职等,但一般在分娩后十天之内逐渐减缓。 而妊娠期抑郁发作会至少持续2周时间,表现出抑郁症的大部分症状,影响正常社会功能。 如果您怀疑自己有焦虑、抑郁问题,请填写下图中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GAD-7)或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如未达到以上分值,但家人发现孕产妇确实存在(或孕产妇自己觉察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可以: ⑴鼓励孕产妇适量运动,做感兴趣或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活动,充实生活; ●三、围绝经期与心理健康● 围绝经期是女性从性腺功能衰退开始至完全丧失为止的一个转变时期。 进入围绝经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越来越少,可能会出现身体潮热以及心悸、气短、关节痛、骨质疏松、尿失禁、尿频等多系统症状。激素的减少如同增多一样也会使女性的情绪受到影响,出现烦躁、失眠、抑郁等。 我国调查显示:女性围绝经期抑郁患病率高达23.8%。激素变化之外,很多女性在50岁及以上时,会经历其他生活变故,如疾病、退休、子女独立、父母亡故等,也会导致情绪问题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