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20:28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別說了,我的事不用你管!我這輩子就這樣了……”連隊營房前的石凳上,戰士肖新望憋得滿臉通紅,和排長兼心理骨干肖敏懟上了。 肖新望說出這句話時,心里已經後悔,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入伍後,他一直憧憬著兩年後能留隊當個班長,平時訓練刻苦,工作積極主動。誰知當兵第二年,因為一件小事,急性子的肖新望和戰友發生沖突,受到處分。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自那時起,他留下一塊“心病”,認為自己“沒戲”了,做好了打背包走人的準備。 “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須系鈴人。”肖敏明白,作為一名基層心理骨干,如果不能及時解開肖新望的心結,將會給他的軍旅生涯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肖敏大步追上已起身離開的肖新望。“人心都是肉長的,總能被焐熱。”這一刻,他決定為這名上等兵治“心病”。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肖敏追著肖新望的腳步,繞著營區走了一圈又一圈。兩人從最初的保持距離到慢慢靠攏……一天、兩天,肖新望終于打開心結,把肖敏當成了“知心哥哥”。從那一刻起,他決定調整心態,向心中“另一個自己”看齊。 那年,表現出色的肖新望,被評為優秀義務兵,如願留隊轉了士官。那一天,心中滿是感激的肖新望,跑去向肖敏敬了一個軍禮。 一晃2年過去,肖敏所在的第74集團軍某旅送走一茬老兵,又迎來一茬新兵。肖敏漸漸成為戰士們喜歡的“知心哥哥”。 “為戰友們掃去心靈的陰霾,送去清風陽光,是一件幸福而快樂的事。”作為基層心理骨干隊伍中的一員,肖敏覺得“自己也變成了最快樂的人”。 一位“知心哥哥”的“心靈密語”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特約通訊員 鄭 燁 器械訓練場上,第74集團軍某旅心理骨干肖敏(左三)為戰友加油鼓勁。 彭瑞中攝 “被排斥往往是贏得尊重的開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收獲鮮花和掌聲” 上軍校期間,喜歡心理學的肖敏,考取了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 2年前下連隊,擔任排長的肖敏工作盡心盡責,群眾基礎好,被連隊指定為心理骨干。 全連晚點名時,指導員張運天鄭重其事地宣布了這件事。一下連就被委以重任,讓肖敏感到沉甸甸的壓力。 平日里,肖敏十分關心身邊每名戰友的心理狀況。他發現,大家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識,便以各種形式普及相關常識。 基層心理骨干基本職責中,有一條是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翻看連隊訓練周表,肖敏幾乎找不到自己可以施展拳腳的時間。 “旅里定期組織心理輔導課,往往是全旅官兵坐在一起上大課,效果並不理想。”既然是指定的心理骨干,就要對得起連隊的信任,肖敏向指導員張運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定期組織全連官兵上心理輔導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工作得跟著官兵思想走。”張運天听後大力支持,決定讓肖敏每兩周為全連官兵上一次心理輔導課。 備課時,肖敏查閱了大量心理學書籍和相關資料,精心制作PPT、撰寫講稿。他特別想讓大家通過他的授課,學會一些心理學基本常識以及簡單的自我調節方法。 然而,現實很快給他潑了一瓢“冷水”。一听是上心理課,一些戰友開始小聲嘀咕︰“我們又沒有心理問題,給我們講不是浪費時間嗎”“心理骨干不就是談談心、聊聊天,至于搞得這麼興師動眾嗎”…… 望著台下戰友異樣的眼神,肖敏草草收場。 “心理健康問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每名官兵都應該有過心理困擾和不愉悅的心理體驗。”肖敏沒有泄氣,他始終記得教導員熊松林給心理骨干說過的一句話︰“被排斥往往是贏得尊重的開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收獲鮮花和掌聲。” 一次,肖敏對一個班進行心理測評。2名戰士的測試結果超過正常值,他提醒班長多加關注。這名頗有帶兵經驗的老班長不以為然︰“沒那麼麻煩,我加強思想教育就行了。” “其實,不少基層帶兵人缺乏心理學知識,經常把心理問題簡單地等同于思想問題。”肖敏決定就這個問題給大家上一課。他說︰有的帶兵人把思想問題當作一個“筐”,什麼問題都往里裝。如果把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治,則會“號脈”不準;如果把思想問題當作心理問題,結果會“藥”不對“癥”。 “‘壓床板’可能是思想問題、可能是心理問題,也可能兼而有之,需要具體分析當事人的情況。”肖敏說,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引發的問題也會不同。比如,心理素質穩定的戰士考不上學,出現情緒波動,可能是思想問題;性格內向的戰士考不上學,出現消極悲觀的想法,可能更需要在心理上加以引導。 “有的官兵認為心理問題看不見、摸不著,不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到‘無限的心理問題’上,有些人簡單地把心理疏導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喜歡用‘大道理’去教育有心理問題的人,其實是不可取的。”這堂課,讓大家對肖敏刮目相看。 慢慢地,戰友們對肖敏的心理輔導課產生了興趣,課堂上的氣氛也變得越來越活躍。 打開心門,許多戰友有啥開心事、煩心事都喜歡跟肖敏分享。訓練間隙,好多班長主動請肖敏給大家打打氣、鼓鼓勁兒。 “只有真正了解官兵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做到在思想上‘掃雷’,在心靈上‘除霾’,守護好基層戰友的心理健康” 一個周末,肖敏發現戰士劉凱手上纏了幾圈厚厚的繃帶。他假裝路過劉凱身旁,“不經意”地問起他的傷。 劉凱吞吞吐吐地說︰“沒啥事,前兩天爬障礙時不小心劃傷了。” 劉凱性格內向,平時不大愛和別人交流,最近幾天悶悶不樂,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事出反常必有因。”肖敏沒事就找他嘮嗑,從生活上關心他。 一天下午,肖敏陪劉凱去換藥。路上,劉凱終于把憋在心里許久的話說了出來。 原來,劉凱的初戀女友前不久提出跟他分手。撂下電話, 劉凱一拳重重地打碎了鏡子,結果把手弄傷了。 “人會在受傷的地方,長出結實的翅膀。”肖敏以“過來人”的經歷分享自己的經驗。兩個人不知不覺聊了一路,劉凱的臉上終于“陰轉晴”。 “心理學上稱為‘相悅效應’。”肖敏說,戰友之間有共同愛好、共同話題、共同經歷,情感上自然更加親密。做好心理服務工作,“讀懂”只是基礎,“做通”是更重要的“下篇文章”,前提就是用心用情用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