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09:54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常言道“夏练三伏”,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体对外界热环境的适应能力。然而由于温度过高,参加运动的人会对高温有所忌讳,在运动时也会比较“收敛”一些。那是不是过了三伏天,在运动场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呢?答案是否定的。虽说目前已经立秋,但“秋老虎”仍然在我国广大地区肆虐,部分地区出现“高温预警”。所以,立秋之初,参与运动健身仍然要保持谨慎,以避免中暑及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1、运动项目选择 暑热天气中最好的运动非游泳莫属,游泳池的水温低于人体温度,可以使身体保持凉爽。游泳对心肺功能非常有利,且运动损伤较低,老少皆宜。如果在室内运动,最好选择有空调的场所。其次,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2、运动时间安排 如果在没有空调的室内运动或者参加户外运动,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防止中暑。首先是要选对运动时间,户外运动尽量要避开中午最热的时间段(12:00~16:00),建议在早上或傍晚进行锻炼。 户外运动尽量选在林荫处及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长时间处于阳光直射的条件下。其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可根据自身在运动中的反应灵活调整时长。 3、运动负荷适度 运动负荷就是运动负荷的总量,受运动强度、时间/距离/重量等因素影响。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运动负荷要适度,以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身体产热多,大量出汗,会造成身体脱水,影响散热,还会使身体体温升高,体温调节能力受损,出现中暑,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4、运动频率适当 根据运动目标、自身运动能力及运动后恢复情况安排运动频率,以运动后次日不感觉过度疲劳,精力充沛为佳,通常每周运动至少3次。 5、运动注意事项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需要在运动前、中、后分多次、少量补充水和电解质,水温度以10~15度为宜。补水量通常以出汗量的1.5倍为宜。身体缺水与否不是以“口渴”来衡量的,感觉到口渴时,其实人体脱水已经接近2%了。研究表明,当体内缺水量达到自己2%的体重时,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功能和热调节能力,会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和疲劳的提前发生。所以,最好是用体重、尿颜色、口渴感的综合反应来确定身体是否脱水。(尿色深浅与脱水的关系见右表) 出汗较多时,还需要适当补充电解质,以延缓疲劳的发生。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帽子、防晒霜、衣服来起到防晒作用。还可以给身体上浇冷水帮助降温。运动后除了补水外,还要注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补充。尤其是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出现缺乏,在运动中可以通过运动饮料来补充,运动后可通过膳食来补充。 此外,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也是需要循序渐进来提高的,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在炎热的环境下需要10~14天才能提高热适应能力,建议每天进行90~120min运动,时间和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中暑的发生。 6、运动时防中暑 运动过程中,做好自身医务监督,如果感觉有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心慌、口渴、多汗、乏力等症状时,要及时停止运动,到阴凉地方避暑,并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身体体温,如通风、冰袋敷、喝温度较低的饮料,使用人丹、十滴水、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品等。如果发生中暑,可在患者头、颈、腋窝、肘窝、胸、腹、腹股沟、大腿、腘窝等处放置冰袋降温,直至体内温度恢复正常。在急救处置同时,一定要打120请医疗人员尽快到现场进行救治。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不立”,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时,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进行科学运动,就能把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西安体育学院教授 苟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