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5 12:58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早些年,会有许多家长向南海区桂园小学心理老师江晓晖抱怨: “都是孩子不好,怎么这么顽皮!” “老师我的孩子上课怎么老坐不住,是不是有多动症?” “我和他爸爸读书时候都不是这样子的。” 每次听到类似言论,江晓晖表示很无奈: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错,更不应该给孩子直接贴标签。不过近几年,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家长多了起来。 近日,佛山市教育局公布了《第一批佛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名单》,包括桂园小学等14所学校入围。在这些特色学校中,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标配,同时开设有专业心理辅导室。目前全市中小学(不含顺德)有2 0 3名专职心理老师,过半数在南海;但全市配有专职心理教师的中小学还不到1/3,教师的编制、待遇成为壮大队伍的实际困难。 “家长观念开始变了” 孩子不专心,父母责任大 除了给孩子们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江晓晖还在学校开了“心晴”心理辅导室,专门给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家长提供咨询。从教10年,接触的都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遇到比较多的问题就是低年级上课不专注的问题。”6到12、13岁,一个孩子的童年阶段,也是一个学生十几年学业生涯正式开始。难免会有些学生,特别是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低年级学生,会有上课“坐不住”等现象。 在她看来,低年级上课不专注,可能与家长的教育和孩子自身成长经历有关。现在中国大部分家庭,多是一两个孩子对多个大人的模式,一个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很容易受到家庭成员的打断,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专注力的机会。“孩子正在看书,可能会有奶奶进来问一句你冷吗,妈妈问一句看什么书呀?”另一方面,当孩子从幼儿园的孩童长大成为一名小学生,“会有孩子觉得自己不再是关注的中心,可能会通过一些小动作试图引起老师的注意。”江晓晖认为很多家长把原因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当面给孩子贴标签,这是在逃避问题的实质。 “以前问家长孩子的问题,大部分会认为孩子听不进去是因为孩子难教,现在会有别的答案。”令江晓晖感觉到欣慰的是,据她观察,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普及,近五年来越来越多家长的“归因理论”有所转变。“现在家长会意识到,有可能自己是不对的,会尝试去理解可能是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孩子,这就是一个进步。” “小学生最好别寄宿” 女生和爸妈花了三年解开心结 “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过上住宿生活。”在佛山三中任教十多年,接触过众多青春期孩子的岑素琴,总结出这样一个建议。 曾有班主任向岑素琴反映,班上有名叫小语(化名)的同学属于小学住宿一族,上中学后她不够合群,经常迟到,甚至上课不见“踪影”。很快,岑素琴就清楚了小语迟到的缘由:起床起不来。没来上课的小语在家睡觉,睡醒有时候就在家里玩游戏。在连续几次劝说无效后,家长直接拔掉网线。网线被拔掉后,小语就转战网吧。“拔网线是完全没有用的,况且一个孩子大晚上在外面网吧多不安全。”岑素琴想办法去找问题的根源。 与小语面对面交谈的时候,回应岑素琴的是一片沉默。一次、两次、三次……面对岑素琴的提问,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总是微微低着头,用力抿着嘴唇,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原来,小语小学就开始住宿,在最需要人关爱、引导的时候,家长不在身边。其实孩子自己也很痛苦,小语总觉得为什么爸爸妈妈放弃我、离开我,觉得很迷茫的时候没人能理解她、包容她。压抑久了就需要释放,主要的形式便是防御。“防御通过敌对来表达,最直接就是不想解释不说话。” “这个时候要打持久战,不要因为孩子的对抗就放弃。”幸运的是小语的家长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家长减少出差,不以成绩衡量小朋友。以前是冰封,慢慢融化,让小语逐渐理解父母的用苦良心,了解自己是个还有人爱的孩子。“持久战”一打就是三年,“不要以为三年很长,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只是很小一部分。”后来小语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出国读大学,“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研究生了,上次回国还回学校看我呢。”岑素琴欣慰地笑道。 除了小语,在岑素琴接触到需要咨询的孩子中,从小住宿和家长不在身边的占大部分。其中,有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跟爷爷奶奶生活,亦有条件较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全寄宿学校锻炼独立性。“送孩子到全住宿培养独立性,根本是一种推卸责任。”这个说话一直温声细语的女教师猛然提高了音量。在她看来,小学时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让孩子过上全住宿生活,或者让孩子大部分时间只接触到爷爷奶奶的做法后患无穷。等上中学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会更疏远,家长会更容易管不住,“孩子长期不在家长身边,就会成为隐形的留守儿童。” “00后有个性是好事” 主动表达遇事会抢着说“我来” “现在的孩子更有个性、更张扬。”这是在华英学校有13年心理健康教育教龄的周老师总结的关键词。大人们总爱说现在的小孩太复杂,知道的事太多。总拿自己当年比:我在孩子这个年纪时,还在玩泥巴呢。可是现在一个初中孩子,就全懂了。“如今网络多发达啊,一些资讯老师还不知道他们就知道了。只要轻点几下鼠标,网上什么东西看不到?社会发展了,孩子也在变化,知道的信息多了,想法也随之丰富了。” 但是在她看来,个性当然不是贬义词,一定程度上,有个性的孩子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很有自己的想法。“就拿心理课来说,以前课堂分组讨论,半天都决定不了派谁做代表。现在很快就会有孩子站起来说:我来。” 因此,学校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多元个性发展,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活动。在华英学校,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会有活动,让学生除了成绩以外有第二个平台去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孩子有个性是好事,就给他们一个舞台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们在活动过程学会合作。” 周老师认为,在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阶段,家长老师当好引路人给予适当的方向指导就可以了。曾经一个学生家长反映,自己孩子很偏激,负面情绪较浓,看什么都觉得别人别有所图。“后来才发现孩子喜欢看法律频道,接触的都是犯罪案件和人性的黑暗面,渐渐就觉得人心险恶。”最初家长同意孩子接触法律纪录片只是因为孩子感兴趣,顺便增强法律意识。“孩子有爱好、有个性是好事,但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完全成熟,需要大人们给予正确的引导。剩下的,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发展吧。” 心理老师的技能大全: 玩沙盘、讲故事、懂网游 采访中几位资深心理老师一致认为,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贴标签,“下定义鉴定孩子是否有心理疾病那是医院和专业机构的工作,而那种下定义对于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岑素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