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1 12:14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投放当天,没有特意大肆宣传,这台设备悄悄出现在了大楼一层的大厅。两星期后,根据后台显示,已有166位用户注册使用设备,平均每日用户量为12~14人,“最高的一天有超过22人次使用跑步机”。 从“极健身”所积累的数据来看,健身用户的性别比为男少女多。从年龄段来看,女性多为20~40岁,男性则集中在35~50岁。圈定好主要人群,梁勇据此选择了中低端写字楼、单身公寓、自住型商品房为首批投放场所,“这些区域大多没有完整的健身配套,无法满足我们目标人群的健身需求”。 真实的运营细节告诉他,日后若是开1000家乃至更多的店面,处理这类灰色问题的成本将会以几何倍数递增。 而梁勇对此并不在意,他甚少将视线投向健身领域之外。“实际上我们并不关注非健身人士做的同类项目,因为健身这个事情,不专业的话肯定会存在很多缺陷。” 梁勇介绍说,“我们争取做到了和国际品牌设备的脚感基本一模一样,要不然,用户完全可以买一台家用跑步机在家运动。” 不过,出乎梁勇意料之外,团队的分歧聚焦在了跑步仓的形态上。 导语 只是公司人手有限,这3个“5平方米”要先推出哪个呢? 这次,18平方米的门店在他眼中被大致拆成了3个部分,分别是5平方米有氧运动、5平米力量训练和5平米操课。 而在使用前,用户需支付1分钱的押金。梁勇说,未来将免去押金环节。“我们以后的盈利模式除了收取使用费外,还将提供自助广告发布、撮合交易等服务。” 很明显,梁勇有意识地在保证单位平方米收入的前提下,逐步压缩每家门店的面积。作为房地产服务平台“乐居”的早期员工,他十分清楚门店越小越有利于和物业、开发商合作。 虽说,这个小型智能连锁健身品牌的单店成绩还算不错:一个120平方米的门店每月收入稳定在12万~14万元,毛利率约40%,单店可在4~5个月回收成本。 现在,通过微信扫码使用,每位用户的收费标准为10元起步,超过1小时后,按每分钟1.8毛计费。 21年前和王小川同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如今入局硝烟四起的共享健身仓战场,他该如何拼杀?
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96级的一员,和同届的王小川、许朝军一样,梁勇在互联网领域混迹已久。他清楚,无论使用何种营销推广手段,在运动专业性基础上提高用户体验,才是保障健身项目高复购率的关键。 团队和友宝合作在仓内安置自动售货机,产品则均选自运动营养品品牌康比特。“极跑吧”的仓体设计要尽可能满足从小白用户到专业运动者的需求,这是成员们的共识。 团队那些长期积累的运动经验,此时变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设计出现在了仓体方案中。例如,给仓内配备一台商业跑步机。 编辑 赵芳馨 校对 冯超 “不能再小了,操课、有氧、力量训练是健身房必备的三个基础部分,每个都需要空间。”“那就拆开呗,反正不是每个人每次把这三部分都练完的” “如果我们要去复制一个120平米的店,不可避免地要和各方关系打交道,太过消耗精力。这样一来,根本做不到真正的快速开店。” 梁勇愣了一下,开始考虑这个建议的可行性。第二天,他又跑到了延静里店中。 于是,“融入建筑”成了“极跑吧”跑步仓的第一设计要求。思来想去,梁勇和团队最终选择了类“电话亭”样式为仓体外形。 “老梁,我陪女朋友去商场逛的时候看到那个迷你KTV唱吧挺有意思的,你就没想过把健身房面积弄小点也做成那样吗?” 与此同时,团队完成800万元的新一轮融资,由华映资本领投,老股东华颖兴智跟投。 而根据他此前的行业经验,若想被这些投放地的物业、开发商所接受,团队的产品就必须符合对方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