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2 15:52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 但在2000年前后,手工锻造铁锅行业曾经受到冲击,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再次认识到传统铁锅的魅力,在热爱手工的年轻人帮助下,王立芳和其他已经放弃的老师傅们又重出家门,在这个曾经的汉代冶铁技术中心,章丘铁锅手艺又复兴起来。
除了锅之外,这个刀具也火了! 济南铁匠李士贞一家世代制刀, 他的技艺秘而不宣, 打出的刀声若龙吟,切姜如玉。
有网友表示:看了“舌尖3”器具篇 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全被种草
很久未联系的小伙伴, 也许会冒出来找你买锅
但也有当地小伙伴表示, 之前并不了解这个神器 《舌尖3》功不可没啊!
除了弘扬传统器具工艺, 《舌尖3》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下饭了!
“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舌尖3》如此备受瞩目,它究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有记者采访了导演刘鸿彦。
本次《舌尖3》启用了新的团队,由纪录片导演刘鸿彦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人。
▲外籍摄影师Benito Strangio Cinematographer与刘鸿彦 在《舌尖3》的创作团队里,有新老导演思想的碰撞,有外籍摄影师的加盟。这是《舌尖3》想要超越以往的视听感观,以图寻找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的除了《舌尖》品牌的号召力,更多的是他们对纪录片的执着,对团队的热爱。用导演刘鸿彦的话说,“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拍摄现场 从2017年4月到现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舌尖3》剧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拍摄地点110多处,调研采访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道,素材量最大的一集达40多个T。 做惯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舌尖3》对声音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炒菜时的火苗镜头,在不出意外一遍通过的情况下,前后至少要分别收3遍音才能达到导演组的要求。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一再跟所有的导演强调,而且专门让我们的录音指导给录音师都开过会,就是提我们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我们要求所有的画面肯定都要有同期声,我们对于这个声音的追求到后来挺‘变态’的。” 以往的纪录片里,民乐很少被使用,为了更多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舌尖3》中将民乐与现代音乐进行了融合。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不了解民乐,尤其是民乐有很多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我们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创作。比如说对福建最古老的南音做一种改变;比如像云南也是取材当地民歌做了改变和变奏。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观众更多地再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音乐不一样的面貌,时尚的面貌。” 由于拍摄制作时间紧张,导演刘鸿彦对每一集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时间表,团队每天大都需要拍摄高达14个小时。
▲拍摄现场 拍摄中,剧组对外一致保密,不能提自己正在拍《舌尖3》。一是怕引起围观,影响拍摄的真实感;二是对拍摄内容的保密。曾经在拍摄现场,摄像师大哥“匿名”与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协调沟通了半天,拍摄才得以顺利进行。 拍摄中,往往需要辗转多地,剧组乘坐的高铁常会在无名小站仅仅逗留一两分钟。为了将十几件拍摄机器和行李在短暂时间内搬下高铁,剧组练就了“乾坤大挪移”的本领。 “我们设备量特别大,十几个箱子都是少的。很多地方坐火车高铁,尤其是小站就一分钟停车时间,十几箱子都得算好了,一个门不可能下来,两个门赶紧下,一下完车立刻开走,都是这种抢时间的状况。”
▲豪华坐骑之“游艇”
为了追溯食物的原料,工作人员田间地头跟农用工具为友,上山下海和风雨为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能用的都用上了。这些接地气的交通工具跟我们想象中的出入是大了点…… 这么优秀的纪录片, 拍摄过程真的不易! 看着这样的良心之作, 吃起饭来都格外香!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综合、都市快报、寻匠之美、齐鲁网、CCTV文化十分(cctvwenhuashifen)新浪微博等 编辑:赵莹莹 |
植脂末又称奶精,是以氢化植物油、酪蛋白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它的形态以及冲水后的产物都跟奶粉以及冲水后的奶粉非常像,实际上却并不含奶………………[详细]
揭秘5大蔬果主流色的健康密码 纵观我们身边的白领,他们的食谱大致是这样的:早上,面包+牛奶或豆浆,或是白粥炒粉面。午餐,...
六种平价食物 让妇科病远离你 听说燕窝能养颜护肤,鲍鱼能滋养身体,但是,价格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偶尔一两餐还还可...
缓解春困小妙招 吃葱助你抗疲劳 俗话说“春困秋乏”,一到春天很多人都提不起精神,时常感觉每天的日子都浑浑噩噩的,加上春季病...
惊!喜欢吃鱼的你要小心汞中毒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说多吃鱼肉低脂低卡,常吃鱼肉有助身体健康,身材苗条。但如果不慎选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