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12:47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老人自己、家人和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自己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老人退休后生活的重心由工作变成家庭,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所以建议在退休前就开始思考退休后的安排,可以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兴趣爱好,勤于学习,科学用脑;退休后可以参加老人的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老年人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 情绪变化: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有的表现为不安全感,对自己身体功能变化敏感,担心自己得病;有的表现出孤独感,退休在家离开群体的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空巢阶段的老人孤独感尤甚;有的行为拘泥、刻板,在解决问题时为了追求谨慎,而决断速度减慢;有的趋于保守,注重经验性,对子女不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不理解;有的总爱回忆起往事,遇事也易联想到往事;有的产生对死亡来临的恐惧等。
近日,河南一位80岁的老人,状告女儿、要求判决女儿“常回家看看”。其实这不仅仅反映了子女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是父母想能经常见到子女。老人之心,做儿女的是否真的明白;老人需要什么,做儿女的是否真的懂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主任医师指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父母,长时间不关心父母,这很容易诱发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会酿成“子欲养,亲不在”的遗憾。 有的老人长时间的精神衰落、失眠,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变得多疑敏感,担心钱财被偷等;还可能会有情绪改变:容易激动发脾气;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变得优柔寡断。长此以往得不到疏泄,可能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 专家提醒,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提示可能已经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是否有心理问题以及轻重程度。 另外,作子女的要多关心父母,平时一个电话也许比所谓的“过节费”更加温暖。对于丧偶的老人,可以帮老人找个老伴,在生活有照顾,精神上有依靠。也建议社区方面对老人特别关注,生活上多照应,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社会生活改变:年老退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下来,转而进入家庭生活,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角色变迁,要改变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可能很难调整和适应,也容易产生失落感。家庭生活占用的时间增多,进而家庭矛盾增多,很容易造成老人的心理问题。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终年一人生活,老人的孤独感变强。 通讯员 刘敏 如果你发觉父母有些异常的举动,但是又不确定哪方面的疾病。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警惕老人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了。 有的老人经常喊全身疼,不明原因的不舒服,又检查不出有什么身体健康问题。这可能是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一些生物性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担心得癌症,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逝,更是紧张、恐惧。 观察异常举动,关注心理健康 思维迟缓:往往人到老年期后,随着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各方面能力的不断积累,逐渐完善,表现出更稳重和智慧,但思维能力却存在普遍下降的趋势,如思维比以前迟缓,反应速度不如以前等等。 袁勇贵主任介绍,看着父母渐渐老去,不仅仅是银丝多了,背驼了,其实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改变,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的陪伴。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常回家看看,比“过年费”更温暖 年纪大了,“心”也变了 记忆力下降: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如会出现放一件东西,过后就想不起放在哪里了;见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却想不起在哪见过面或叫什么名字了等。 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人到老年后,感知觉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减退。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花 余梦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