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8 11:59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摘 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存在测评过程不够严谨、工作开展不力、薄弱环节明显以及测评后针对性的干预和教育等工作开展较为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管理、夯实测评工作的各个环节、重点加强约谈和干预两个薄弱环节、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和作用的发挥、强化研究意识等措施,从而增强测评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测评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4KYB020。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心理健康及其相关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特质进行测试,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相关心理特征的一种举措。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对于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据了解,国内各高校普遍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已有十多年,测评对象一般为大学新生。 通过测评,一是能够达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使每个参评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建立初步的认识,可增强其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二是能够达到筛查心理危机学生的目的,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排除心理危机隐患;三是能够达到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目的,以便随后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然而,笔者通过反思和总结近五年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实践经验,并与省内十余所高校负责该项工作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认为当前的测评工作虽然在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测评结果不够客观准确,测评应有的价值功能的发挥不够充分,实效性不强。以下就以陕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为例进行剖析。 当前测评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测评工作的现状 陕西省各高校按照省高教工委的统一安排,每年针对全体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0月、11月,约在新生入校后的2-3个月内。实施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测试、统计、筛查、约谈、干预等环节[1]。各高校在具体实施测评时的工作环节基本相同,但因为条件不同,在测试和统计环节上存在差别。从测试工具来看,一半以上高校使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进行测试,而其他高校大部分使用UPI和SCL-90进行测试。一些高校测试时借助计算机网络或使用心理健康测评软件,一些高校则用填涂答题卡的形式进行。测试结束后,各高校均能够根据测试结果,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进一步进行约谈,评估是否具有心理问题以及问题程度,最后对问题学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总体而言,各高校都能按照要求,较为规范及时地完成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展中规中矩,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心理健康测评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出发,围绕测评的准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效果,笔者认为,问题不但存在,且不容小觑。 2.存在的问题 通过探讨,认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测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测评的严谨性不够充分,致使测评不够客观准确 首先表现为测试量表的选取不够严谨,一些高校仍在使用常模过于陈旧的量表(如SCL-90的常模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施测[2],还有一些学校选择临床测查精神症状的量表施测,必然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误。其次是结果处理的正确性不能令人完全放心。尤其是处理过程有人工操作时,由于工作量很大,且比较单调,工作人员很容易产生疲劳,就会形成操作失误,影响结果的正确性。笔者所在学校就有结果反馈后的参评学生数量与实际参评人数严重不符的情况。另外,约谈环节由于主观性较强,存在不够科学严谨的问题尤为突出。约谈时问题范围不够集中、随意性较大或问题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另外,约谈人在对问题评估时尺度把握不一,存在评估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2)多个重要环节工作开展不力,部分环节尤其薄弱 在实测中,我们不难看到:准备不足、组织不到位导致测评现场环境较为混乱的现象经常发生;宣传不力,学生不能对测评建立正确认识,把测评像考试一样对待,情绪紧张,如临大敌,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主试不能按照测评要求施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说明,测评工作的一些重要环节还存在较多问题。 笔者发现,测评实践中存在两个薄弱环节,一是约谈,二是干预。约谈是测评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评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约谈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这是一个工作难点,对约谈人的要求较高,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受专业人员数量和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约谈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约谈结果让人感觉心里没底。据悉,某些高校由正在学习阶段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约谈,虽然客观上达到了省时省力的目的,但研究生的专业经验或许是约谈的“短板”,不可避免地会对最终的评定结果造成偏误,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干预是测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测评目标实现的集中体现。实践中受专业人员缺乏等因素影响,良好的干预效果很难实现。 (3)测评后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为缺乏,致使测评目的缺失 测评结束后,一般都是把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向二级学院反馈心理危机学生情况,而较少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干预。另外,也缺乏对测评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探讨,针对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开展的专门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为之甚少。 心理健康测评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以上问题除较少部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避免外,其余主要与以下三方面紧密相关。 1.对心理健康测评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