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2:33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提高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从微观上,则需要根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疏导、缓解和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互联网文化潮流和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第一,减少网络与手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从源头和政策上,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游戏、手机APP等的审核,加入防沉迷因素,例如禁止未成年人注册某类网络账号,当游戏时间过长或使用时间过长时,系统应及时予以提醒或禁止继续使用等,防止青少年迷恋网络。从教育对策上,应加强对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与手机的指导,引导青少年多参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户外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代替不良的喜好与陋习。从管理措施上,应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进一步清除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尤其关注带有明显自杀暗示性或涉及自杀方法的网络信息,防止青少年通过网络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保护青少年健康上网、绿色上网。
互联网文化潮流和社会转型过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是线性的,更不是完全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存在着叠加效应。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深层原因,而文化潮流的变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直接媒介,社会转型的过程通过文化潮流的媒介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曾对1987—2013年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下降,初一年级学生随年代变化的幅度最大;且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心理健康变化的幅度较大,心理健康水平也更低。对1990—2012年高中阶段学生(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从1990年至2004年,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从2005年至2012年,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再继续恶化;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且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更快。而辛自强等人于2012年对1986—201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在性别差异上,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趋势高于女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大学生基本相似。 回顾上述几项研究,似乎随着年代的变迁,我国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没有发生恶化。这一结论似乎与我们的“常识”不尽一致。从已有研究结果看,由于所纳入关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研究最近年限也只停留在2012年,大学生等的研究更是只停留在2010年,对于2010年以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究竟如何随年代发生变化,其结果不得而知,但从其发展趋势看,确实有值得我们警惕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或“恶化的先期征兆”存在。 第四,持续关注女生心理健康。几乎国内外所有的研究证据都表明,在青少年群体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并且这种差距还在随着年代的变迁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女生对于文化潮流、社会变迁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生。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女生的心理健康予以更多关注。从社会层面,应进一步倡导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维护女性的平等地位;从学校、家庭层面看,则应多关注女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把解决心理行为问题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真正提高女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转型也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人们处于贫困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幸福感,但当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个“拐点”后,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就会变得复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群体的物质主义水平有所提高,而物质主义使青少年过度关注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加剧与传统规范、伦理的矛盾冲突,从而提高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降低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二是社会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需要在多种选择中进行取舍,其中的心理困扰、心理矛盾和冲突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现代社会的异质性较高,这种异质性会影响青少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异质性的前提下,青少年可能会同时存在对多个群体的社会认同,不同的社会群体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规范,当这些社会规范之间产生分歧时,他们就会体验到社会认同的冲突。三是环境不确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转型的过程带来了更多的环境不确定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不确定性意味着青少年无法对未来进行准确的评估,于是无法提前进行准备,进而引发焦虑情绪。随着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个体化社会,以往由集体承担的风险逐步开始由个人承担。网络社会中,信息成为直接的生产对象,这就导致不确定性成为网络社会的本质特点。对青少年而言,向上流动的需求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共同造成了当代青少年的“阶层焦虑”,而所谓“从小赢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心灵鸡汤,更是让青少年心理健康“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