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12:14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张桂青提醒,当我们出现焦虑、抑郁、愤怒、不安等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求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朋友容易发怒、唠叨、担心、害怕、失眠,工作和生活能力出现效率下降等,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情绪管理,才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大家还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亲友求助,诉说和寻求安慰,相互鼓励。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现代健康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两翼。受社会急剧转型、工作节奏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入心理问题高发期,许多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而导致失眠、抑郁等病症,损害健康。 张桂青介绍,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有精神问题的学生,原有的精神问题会加重,需要重点予以关注。对此,家长、老师要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尽早解决问题。 “当我们回不了家时,可以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互报平安,加强与亲友的联系与沟通,获得亲友的支持与鼓励。”张桂青说,要了解自身的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强烈,可以接受心理评估与心理援助来应对应激反应。如果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应及时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 张桂青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说,在疫情期间,人们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这都是正常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疫情还没彻底结束,有些人听说病毒很厉害,且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中老年人比较多,产生担心和害怕情绪,甚至连睡觉都不踏实;每天洗很多次手还不放心,总是担心和害怕感染新冠肺炎。”张桂青说,感到慌张、焦虑,害怕自己被确诊,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要允许自己产生上述情绪反应。 “对于有愤怒情绪的患者,适当的宣泄和释放是有益处的,可以进行短吸长呼的呼吸练习。”张桂青说,如果呼吸尚不受限,可以稍快速吸气后用5秒至10秒缓慢呼出,把愤怒用呼气努力吐出去;如果呼吸受限,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愤怒想象成气球,从前胸飘出身体,飘到离你较远的安全距离,逐渐充气、爆掉,让愤怒情绪释放出去。 疫情让很多人的情绪处于“焦虑、抑郁反应”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意识到情绪不是无法控制的,而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它们,让情绪回归正轨。 调整心态,回归正常生活 同时,人们还可以适当做室内运动,比如打太极拳、举重等。运动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血管机能,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和压力,一些人产生了焦虑、恐惧、迷茫的情绪,“心理防疫”成为抗疫的重要“战场”。 王明玉从7月17日开始一直在抗疫一线工作,直到9月才回家。回家后,她8岁的女儿在家里哭闹,不愿上学,两人时常吵嘴。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让王明玉不堪重负,出现紧张、烦闷、焦躁不安情绪,晚上时常失眠,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接纳情绪,做有价值的事 3月2日,张桂青(右)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心理压力,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杨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