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近 20% 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千亿市场如何盘活?

2021-10-10 11:12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导读: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有 16%-17% 的人饱受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精神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 13%,已成为重大公共
香港喜剧电影 狗粮排行榜 城市suv销量排行榜 app store排名 壮阳食物 起点月票 美国灾难片 微电影排行榜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有 16%-17% 的人饱受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精神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 13%,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然而,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并不等同于 " 有病 "。据统计,精神心理领域常见的抑郁症患病率为 2.1%,焦虑障碍患病率为 4.98%。虽然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并不低,但距离上述近 20% 的比例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程度不一,相应的解决手段也是多样化的。

现实是,大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还有待提升,人们普遍缺乏防治知识、主动寻求帮助或就医的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心理健康服务方也存在连接效率较低、衔接不足等问题。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刻不容缓。

据了解,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京东健康上线了心理健康频道,推出心理健康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咨询服务,与此前建设的精神心理中心诊疗服务相互协同,形成更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生态。动脉网专访了京东健康专科互联网医院部总经理金方怡,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我们需要怎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无论是从患者需求、诊疗规范,还是政策倡导的角度看,心理健康都需要搭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 通常,大众在面临心理问题时,会尝试吸收相关知识,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也包括向家人朋友倾诉;当自我调节无法解决时,会寻求外部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 金方怡介绍,在症状更严重或持续时间更长的情况下,用户就需要前往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医学方式进行疾病干预。

在《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多种精神障碍的诊疗规范都强调了精神科医生专业指导、心理治疗师 / 咨询师协助,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人员、社会工作者的帮助等,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密集发布心理疏导相关的工作方案,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心理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还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搭建。

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文件,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动脉网制图

2017 年,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等 22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

此后,包括《健康中国行动(2019 — 2030 年)》在内的多次文件均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 用户需求程度不同,心理健康服务类型也是不同的。我们盘点了市面上心理健康服务类的线下机构和线上平台,梳理了各类产品和服务后发现,应该整合资源并按照轻、中、重的维度去搭建产品体系,并为用户提供专业指导,让用户在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服务。" 金方怡表示。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多一个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轮廓(如下图)。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动脉网制图

在这个体系中,用户群体根据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时间长短、严重程度、是否患病等情况,产生了信息或知识需求、专业疏导需求、疾病治疗需求,针对这些需求,需要匹配相应服务。例如,对所有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疾病科普;对较长时间受到困扰、中轻度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可提供各种渠道的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等;对精神心理疾病确诊患者,则需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治疗和管理。

几类人群及其需求存在延续、交叉的关系,因此,也要求相应的服务是递进、相互衔接的。

我们距离理想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有多远?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数为 5529 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 2096 家,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 3433 家。全国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 4.63 万名,心理治疗师、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社工、心理咨询师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当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呈多元化发展,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正在逐步提高。然而,这与理想的服务体系形成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从用户角度看,随着移动社交、新媒体带来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大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知晓率有所提高,但认知率仍然偏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事实上,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并不等于有病,即使患病,也是可控制、可治疗的。

这就要求对全社会进行更全面和权威的信息与知识传递,提升大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率,以及主动寻求专业帮助、主动就医的意识。

其次,从服务方角度看,非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较低,尤其是在心理咨询这样的关键服务环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有能力对来访者进行初步鉴别,以判断来访者更适合进行心理咨询,还是更适合尽快去医院就诊。但金方怡提到,目前全国 100 多万心理咨询师中,具备精神心理疾病辨别能力的非常少。

按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此外,各服务环节的紧密衔接尚未形成常态。心理健康的多个服务方分别由卫生健康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单位管理,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还涉及教育部门。从前文的政策部分也可以看出,系统性的文件均由多个部门联合发布。

网友评论
  • 可用表情:
  • 昵称: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本主题已有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全部]
    热门推荐
    最新图片
    • 过度自恋女人的八大心理特征
    • 烦躁不饶人 4种妙法轻松摆脱
    • 心理解读:哭泣减压到底好不好
    • 女人最容易踏进的6大健康误区
    • 注意!这5种情况不能使用创可贴
    • 摇头晃脑 有助提高你的记忆力
    • 十大饮食习惯 能助女人更长寿
    • 女性延迟退休 如何延缓衰老更重要
    • 女性8个丑陋部位 预示身体健康
    • 这8类药物 女人经期千万不能碰!
    • “四大名补” 养出女人好气色
    • 十三大妙招 让女人保持好心情
    火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