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4 12:00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二、基本原则 (二)失眠 4.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大腿上……尽可能地把大腿靠在一起,紧张大腿部的肌肉……感受到了大腿部的紧张感觉……保持一会儿这种感觉……现在,让大腿放松地分开……感受到了大腿部的放松感觉……感到紧张从你的大腿部慢慢地流走……你的双腿变得又沉又软……你的大腿变得沉重……你的小腿变得沉重……你的足部变得沉重……想象紧张正从你的腿部流走……感到了腿部的无力和放松……想象它们重得正慢慢陷进床里……放松的感觉从你的足部扩散开来……扩散到了你的小腿和大腿……一直到你的臀部和腰部…… 二、盲目自信、抱持侥幸心理 (3)呼吸放松。每天早晚各花3分钟的时间尝试让自己慢下来,进行腹式呼吸,把注意力带到呼吸上,用鼻子深而短地吸气,用嘴巴非常缓慢地呼气,一边呼吸一边和自己说“随着我的每一次呼吸,我的身体很放松”。 在否认患病、忌讳就医、不愿意公开就医、拒绝就医、就医后依从性差等现象中,有些人是典型的盲目自信,否认或抱持侥幸心理。在缺乏医学常识,对新型冠状病毒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盲目认为自己及家人向来身体好,目前又没有明确接触史,应该不会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此即使自己或家人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也认为这只是一般感冒发热,甚至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宁可采用不科学的方法去治疗,也不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因此可能延误了时机,没有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甚至造成家庭聚集式传播。 1.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如自杀、冲动行为等。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报告,并提供建议的解决方案。 第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第二节 密切接触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潘伟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做噩梦和易惊醒 有时做噩梦,易惊醒,醒后迟迟不能入睡。 3.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心态: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医生,我是不是治不好了……你们不用骗我,这个病,是要死人的……” (重复一次) 被迫隔离治疗,面对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陌生的环境,未知的结果……所有这些,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疑似患者,虽然尚未被确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心理和生理上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最为明显: 1.一般表现 由于疫情的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医护工作人员身心疲惫,因此可能会出现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不愿说话,与人交往的主动性降低,食欲降低或暴饮暴食,容易抱怨。 “医生,我还能不能治好?……我非常害怕……我不敢睡觉,怕睡着后就醒不过来了……” 2.综合应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二、从疫区回来的健康群体 (4)身体减压。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来给自己的身体进行减压放松,例如:做手指操、颈部操或八段锦、瑜伽或泡个热水澡等。 1.轻度应激反应 表现为轻度的情绪、认知和躯体症状,例如:紧张、焦虑、食欲差、腹泻、尿频、出汗、坐立不安、失眠等,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疑似患者仍可作出理智的就医和应对措施、配合治疗。 针对这一类人群心理特点及容易出现的各类心理情绪问题,可采用以下的心理自助干预方法。 小W身体体质不好,容易生病,抵抗力差,面对疫情,觉得自己更容易被感染,而对自己的健康安全感到忧虑,睡不好,吃不下,情绪沮丧恐惧,对抗击疫情感到没有信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又觉得“反正我总会生病”,预防也没有什么意义,感到无望。 第一节 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特征 (一)心理救援医疗队。可单独组队或者与综合医疗队混合编队。人员以精神科医生为主,可有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和精神科护士参加。有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人员优先入选。单独组队时,配队长1名,指派1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联系。 第三节 普通大众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原则:安抚、镇静,注意情感交流,增强治疗信心。 医护工作者、医疗管理人员及心理干预者与普通人一样,同样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同时,由于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使医护工作者有更大的风险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此外,他们可能还面临着经验不足、不被理解等压力,经历着与亲人分离和担忧亲人等痛苦。因此,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风险出现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心理方面的危机。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更好地帮助他人和应对疫情的前提:一个心理恐慌崩溃的医务人员很难有效率地为患者服务,一个恐慌被感染又怕被问责的管理者很难组织起快速有效的疫情应对,一个处于情感危机中的心理咨询人员很难去帮助另一个处于情感危机中的来访者。因此,帮助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心理自助和疏导非常重要和必要,这是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保证。 2.急性应激障碍 是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恍惚、茫然或哭喊、乱跑或晕倒、表情麻木。数天或1周内可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 四、组建队伍 但事实上,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绝大部分人无法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当我们被感染疾病甚至无意成为传播者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受害者。我们不是这场疾病的始作俑者,所以无需过分自责、内疚。另外,我们得了病就应该需要休息,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治疗,这是很正常的。 但这些人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时,可能会开始莫名感到厌烦、麻木,感觉不到刷消息的意义。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使人长期处于压力中;但自己的行为无法很快缓解疫区的困难时,人的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人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继而对压力感到麻木、共情疲劳。 1.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担心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过度或不恰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而处于无助抑郁的心态中且不做预防措施,又可能让易感群体在此时容易患病,即便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可能患上其他病症,如流感,而生病又让这些人进入恶性循环。 当上述情况持续存在,程度较严重,给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造成明显痛苦,或显著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时,应考虑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可能,需要寻求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 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顺应变化。 举例如下: 此时此刻,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很担心?我很害怕?我很愤怒?还是我很难过? 此外,当后续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危机已过之感,可能放松预防措施,开始旅行、聚餐等。届时,一定不要过度乐观、麻痹大意,使疫情反扑。 6.现在,紧张你的胃部和胸部的肌肉,想象你的胃部将受到拳头的打击,而你做好迎击的准备……做一次深长的吸气,保持吸气,收缩你的胃部,并感受到了紧张的感觉……感到你胸部的肌肉紧张,并变得刚硬……保持这种感觉一会儿……现在慢慢地呼气,放松肌肉,恢复原状……感到胃部的肌肉变得放松……感到胸部的肌肉变得放松……当你的呼吸均匀和平缓时,你的胸腹部必须随着呼吸而轻微地起伏和下降……让你的呼吸变得十分有节奏和非常地放松。 (1)回顾自己近期的日常生活,是否存在活动较少的情况,比如:每天卧床时间多于8小时(特殊的医疗要求除外),活动次数少于3次,长时间看手机等,这时可以安排比如每天走2000步、打太极拳或八段锦、完成三项家务、读书、听音乐等活动。 第二节 疑似患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偏见心理的本质是找“替罪羊”,寻求控制感。其实,对控制感的知觉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但是为了找到对生活的控制感,把自己身边和疫区有关系的人和物都驱赶走,让自己感到安全,就足以驱动很多人以“莫须有”为理由作出荒唐事。 庚子鼠年来临之际,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势,降临我国。这次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悄然发生,发展又让人猝不及防。 三、制定干预方案 1.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相比前几章里的群体,没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普通大众,看起来是在疫情中最幸运的群体,但这些人也会因为正常的生活规律受到影响、看到太多跟疫情相关的信息,而有可能产生不恰当的认知,从而出现一些焦虑恐慌、愤怒情绪、低落抑郁的情绪症状,甚至睡眠不良、行为退缩等行为方面的症状;如果自身本来就是体弱、易患病者,这些症状可能会更严重;当然,与之完全相反的盲目乐观也不是最佳反应。 (四)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周秋菊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的是,传染病暴发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灵的创伤,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心情,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对此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我们会发生这些改变都是正常的。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 罗 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重复一次) 第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以上都是在患病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比较常见的反应,但如果持续出现,就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如恶心、呕吐、尿频、失眠、厌食等。 “医生,求求你收我住院吧,我害怕我挺不过去……也怕传染给我的孩子……她才2岁啊……” (1)第一步:合上双眼,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平躺或者坐着,轻轻闭上嘴,用鼻子缓缓吸气,心里默念“吸”。吸气的时候不要让胸部感到过度的扩张和压力。 脆弱者可能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早期出现茫然、发呆等行为抑制反应;在焦虑、疑病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过分清洁、消毒,到处打听疾病相关信息,甚至四处就医等;在抑郁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日常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个人生活疏懒等行为抑制表现。也有人因愤怒情绪而抱怨和迁怒他人,表现为不配合隔离观察、与医护人员关系紧张,甚至可伴有冲动攻击行为。极少数人在面对亲友患病的打击下,可能采用饮酒、大量吸烟、胡乱吃药等来消除恐惧感。 疑似患者面临在被告知病情时,往往会经历艰难的心理应对过程,在确诊前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愤怒、悲伤绝望、攻击、被动攻击、麻木等心理行为反应,这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的正常心理反应过程。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型下,基于不同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资源的利用、情绪状态、认知特点,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出现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严重者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下面就此进行介绍,以帮助疑似患者及时察觉自身精神心理状态,提示自己及时调适心态,或及时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帮助。 一、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的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