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4 12:00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4)第四步:重复前三步,保持5~15分钟,如果这个过程中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到呼吸上,这是很正常的,不必为此勉强或自责。 二、认知变化 陈延妍 北京师范大学 干预措施: 如果用一幅画代表我现在的情绪会是什么?如果用一首歌曲又会是什么? (一)认知方面 4.在尚未确定的现实情况下,保持坦然的心态,规律生活,加强休息,提升身体抵抗力。在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信息后,尽量不要再反复或者过分地去寻求额外的信息,努力减少与之有关的信息负荷。维持日常的作息和兴趣爱好,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兴趣活动,如体育锻炼、唱歌、玩游戏等。 唐利荣 邵啸 宋红燕) 刘 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二、疑似患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可能有的负面心态听之任之,要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监控。我们可以关注自己是否沉浸于某种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自己对于疫情的看法、信念是否有不合理之处,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轨迹是否出现了不必要的过大波动。总之,将自己的状况和最有利于抗击疫情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并及时调整。 放松练习实际上是全身肌肉逐渐紧张和放松的过程,依次对手部、上肢、头部、下肢、双脚等各组群进行先紧的练习,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让人学会如何抱持松弛的感觉。 其次,练习如何放松双脚,用力绷紧脚趾并保持一会儿,再彻底放松双脚。重复一次。在小腿部肌肉方面,将脚尖用力向上跷、脚跟向下向后紧压,绷紧小腿部肌肉,保持一会儿后再彻底放松。重复一次。在大腿部肌肉方面,用脚跟向前向下紧压,绷紧大腿部肌肉,保持一会儿后彻底放松。重复一次。 (五)制定工作时间表。根据目标人群范围、数量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数,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时间表。 4.做好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和社区照护工作。 (1)第一步:当你被隔离在家或者住院的时候,可以尝试观察和关注所处环境中能够带给你安全感的信息,比如:严格防控的住院环境、积极响应的医护人员、自己实施的防护措施、国家和社会对疫病治疗的物质支持、症状所得到的部分改善、心理压力的减轻。 4.重复几次,保持一定的节律。一分钟以8~12次呼吸为宜(一次呼气和吸气算作一次完整的呼吸)。初练时,可能无法熟练判断节律,因此应该练习估计5~7秒钟为一次呼吸的周期。 4.疑病症状 在疑似患者中可能有一部分经检验结果为阴性,但患者仍担心或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反复就医检查,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且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其顾虑。 3.抛除耻感,科学防护。 孟祥寒 南开大学 《指导原则》明确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领导,提供必要的组织和经费保障。 (马辛 郭勇 西英俊 马云) 三、行为变化 熊珂伟 李焰 马建青) 战胜疾病不仅要靠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还需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同样也要了解他们心理方面的需要与诉求,以及可能引发的心理、精神问题。从而引导隔离治疗初期患者,隔离治疗期患者,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进行自我调适,积极配合治疗,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同时,面临着铺天盖地的信息,还有无法拜访的亲朋好友,那份釜底抽薪式的恐惧和焦躁让她无法言说。 (2)第二步:重复告知自己这些已经找到客观存在的安全信息,不断地暗示能够调整我们灾难化、绝对化的消极认知。 三、如何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 虽然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我们仍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规律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按时起床,在家里学习、办公,按时吃饭,按时休息,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规律、掌控感是应对焦虑恐慌的良药,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 1.入睡困难 由于过度紧张,入睡慢,甚至数小时都难以入眠。 4.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 可出现有头晕、头痛、口干、出汗、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尿频、尿急、月经紊乱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此次疫情的突然出现,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文字、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一时间出现,在感官上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中某些画面足以对民众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心生恐惧。 退化与依赖:患者时时处处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 第二节 确诊患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生活中欢乐美好的时光、想象世界上宁静美丽的风景,将这些积极的内容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认识到未来仍然饱含着希望。可以想象森林、溪流等生机勃勃的场景,仿佛逐渐洗刷自己的身心,驱散内心可能的阴影,让阳光普照大地。 10.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全身……你的全身感到沉重和放松……让紧张从你的全身离开……想象紧张全部都离开了你的全身……你感受到了平静,甚至听到了呼吸的声音……你的双手、双腿和头部感到舒适的沉重……重得动也动不了……这是一种放松的感觉。 3.培养从不同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由于接触患者而被隔离观察本身只是一个事件,但不一定就是坏事,我们其实可以将其利用和转化。自己被隔离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呢?是否使自己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变长了呢?是不是因为不得不在家,内心变得明确且踏实了呢?想象自己过去是否遇到相似的困难,当时是如何走出困境的?那时的困难给了你哪些积极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试着思考一下。 马建青 浙江大学 有人时刻关注疫情,情绪不自觉地卷入,感觉到高压,这是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压力。 (二)心理援助热线队伍。以接受过心理热线培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志愿者为主。在上岗之前,应当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并组织专家对热线人员提供督导。 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第一节 不愿公开就医者的心理特征 2.通过鼻子吸气,让你的胃部鼓起来(鼓肚子),这意味着你用全肺呼吸。尽量使上胸部活动最少,保持缓慢的吸气。 隔离的环境,病痛的折磨,使患者的孤独感愈加突出。患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照料,并把恢复健康的希望托付给了医务人员,但医生护士不可能时时陪伴,这样就更加重了孤独感。 人的想法和信念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健康。 3.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 2.消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隔离区工作人员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引发,多伴有攻击性行为。 四、盲目乐观 二、放松训练 一般这些人都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四、组织实施 老L是一名关心疫情、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大众,恨不得自己能上前线参加防疫控制工作。最近,老L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边的人,但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逐渐感到精神很紧张,焦虑;不久又有种倦怠感和麻木感。 不管是身处旋涡之中的群体,还是紧张的观望者,一味地表达愤怒都于事无补,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现况。不冲动参与对当事群体的攻击,不让自己成为一部分“有心人”的帮凶。 第三节 密切接触者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疫情当前,需要万众一心,心手相连。疫情当前,更当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战胜疫情,守卫我们美好的家园,是这个春天的邀约,让我们用胜利去迎接鼠年明媚的春天! 有些人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对他人严重缺乏信任感。受个别事件、个别人的案例影响,有些人负性情绪爆满,认为大难当头,人人为己,哪有人会舍己救人,哪有人会为他人着想,由于相关专业知识匮乏,产生对医护人员不信任感和抵触感,认为去就医也得不到很好的救治,还会被耽误、被误诊误治,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 干预措施: (2)回想自己以往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或挑战。思考当时是如何成功应对的,是否有一些策略可以应用到现在,调动内在资源,增进积极情绪,提升心理弹性。 应激是指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虽然尚未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疑似相对来讲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对于一些个体同样称得上是一种应激。人类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经历类似的应激反应,但程度有可能不同。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需要心理干预的确诊患者主要包括隔离治疗初期患者、隔离治疗期患者、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建议前三类患者可以积极开展自助心理干预,促进身心康复,症状严重(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应当由专业精神心理医生提供辅助心理干预。 针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行为困扰,预防或自助的原则,是在做好自身和对他人的防护的前提下,努力掌握疾病及心理相关的科学的信息和知识、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心态、主动转移注意力或寻求支持,并服从疫情防控大局安排。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节 普通大众的心理特征 一、焦虑反应 本指导原则应当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实施。 唐登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主要担心自己如果去就医可能会被误诊、隔离;担心如果自己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因进医院就医而被感染;即便出现症状,也不愿承认和面对,担心被确诊,否认疾病;担心就医后被他人知道或确诊后的病耻感等。鉴于此,该类人群常会出现以下心理或精神问题: 3.紧张焦虑 由于呼吸科、感染科医生缺乏,很多内科甚至外科医生也支援到一线抗击疫情,由于不太熟悉隔离病房环境,也不熟悉某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加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找到特效药物和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在病房或门诊遇到难治患者或者危重患者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感,甚至手足无措。 五、人格因素 3.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医院附近住宿。 二、恐惧与灾难化认知 (1)回顾自己近期与亲友的联系频率,是否少于每天1次。建议每天至少保持1次与家人或朋友打电话或发微信,从他们那里获取支持,汲取温暖和力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即使是5分钟的问候,也有支持的作用。 1.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 1.表达情绪 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受威胁感带来过度焦虑和恐惧会产生躯体症状,如感到头痛、身体乏力,这些与肺炎类似的症状更让人心慌不宁,加剧负性思维,增加不良情绪。 三、低落抑郁 第二节 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心态: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 组建心理救援专家组,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提供决策建议和咨询,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与督导,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4.享受安静的独处时光,丰富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疑似患者被隔离可使患者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享受短时的独处与离别,也许可以看看想看的书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或者做手工、织毛衣、绘画、搭积木等。 2.了解自己染病或者被排除的各种可能结局,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事实上应激情绪是人类面对危机时的自然反应,其在一定程度上让个体较好的应对或回避危机事件,我们无须因为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应激情绪反应而觉得自责和自我贬低,那是人类心理正常功能的体现,我们需要接纳这些情绪的出现。 根据心理学上“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但现在最需要做的并非把矛头指准谁,这种群体情绪,反而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甚至被有心煽动者利用。许多谣言恰恰是针对人们的恐慌心理,诱使我们用怒火滔天的形式,过度地发泄自己的不安,而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 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发作的信号,这些反应,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重大丧失时差不多。在当前的紧张疫情防控形势下,不断跳动的确诊人数、网络上传播的悲观消息,以及身边其他人传递的沮丧情绪,都可能成为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2.慢性焦虑 以慢性持续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显著紧张不安和担心,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疑似患者可能会担心各种事情和糟糕的结果,比如:可能会设想自己患病后的各种糟糕结果,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4.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和早醒,醒后再入睡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睡眠障碍。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三、心理干预 1.急性焦虑发作 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疑似患者可能出现突发的紧张、胸闷、心慌、濒死感等表现,此症状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半小时。 勠力同心 众志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