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4 12:00 作者:中华健康网 出处:互联网
孟繁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45岁的W女士10天前曾到疫区出差2天,近2天开始出现乏力、咳嗽,体温38℃。W女士变得焦虑恐惧,担心自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断地刷手机、刷微博,在网上搜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医学信息,尝试自我诊断,结果越查越害怕,越看越担心,即便关掉电脑躺在床上也难以自拔地继续用手机浏览相关文章。隔天早上,她开始犹豫去不去医院,一方面害怕医生会将自己隔离,也担心如果自己得的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去了医院反而会被传染。此外,又担心如果自己得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万一传染给家人怎么办?感觉自己是在作孽。犹豫再三,W女士独自来到医院,医院了解了W女士的情况后将其留院观察隔离。在等待确诊的留院观察期间,W女士夜不能寐,“我究竟是不是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念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多次不断地找医生询问何时有化验结果;不断地回忆去疫区出差的点点滴滴,焦虑恐惧,坐卧难安,隔几分钟就拿出手机来看一看,甚至想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一阵一阵地感到心慌,胸闷气短,咳嗽加剧。 六、易感人群及大众 得知自己密切接触过已经确诊的患者后,人们第一反应是自己可能也会得病。了解该病各种信息的愿望也会因此变得十分强烈,包括去医院检查、查找各种资料、向亲朋好友打听,等等。与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有人甚至会去相信所谓的“秘方”“偏方”或者迷信巫术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们最为紧缺的资源,不仅是口罩,还有科学的疾病相关信息、心理应对相关知识、支持性的环境氛围,以及自身面对疾病内心的勇气和希望。 2.其他表现 因过度紧张,部分医护工作人员可能出现警觉性增高,并可有惊跳反应。还可出现过度防护,如反复洗手、一遍遍消毒等。 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三点建议,一是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灾难的信息,尤其是悲惨的或惨痛的画面信息,防止灾难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恐慌;二是找可靠的信息源,比如医疗机构、专业组织、政府机关发布的,我们可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足够的一线官方报道;三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或常识去判断信息和知识的正确性或可靠性。 W女士的丈夫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W女士说:“得知我丈夫确诊的那一刻,我像是拿到了最终审判书一般,被震惊得哑口无言。”随后,她的心理活动就由杂乱无章变成了弥漫开来的恐惧、焦虑、懊悔和抑郁。 干预措施: 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一)由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及时结合疫情发展和人群心理状况进行研判,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提供决策建议和咨询,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与督导,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第二节 不愿公开就医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我很担心,那我是在担心什么?我很害怕,我在害怕什么? 五、工作方式 三、积极和相关人士展开沟通 有些人属于偏执人格,有些人属于反社会人格,有些人属于边缘人格等,由于人格的原因,他们不愿意接受正确的认知,不听从政府的指导,不遵守防范要求。此类人群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灾难化,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变得敏感、多疑;注意力下降,对疾病进行否认;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对社会不信任,对生命觉得不公平。容易出现冲动行为,表现为谩骂他人、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 邵 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王刚 李占江 姜长青 刘竞 (2)第二步:用鼻子缓缓的呼气,心里默念“呼”,呼气的过程不宜过快。 主要表现为对未知过度担心,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烦躁易怒,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有的出现出汗、心跳加快、口干、胃部不适、胸闷气短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编写人员(按照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五、其他疏导方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总是会划分“我们”和“他们”,区分内外不同群体,容易对“他们”产生偏见。偏见以猜忌、恐惧和仇恨为特征,而偏见又会进一步导致歧视。 8.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肩膀上……耸起你的双肩尽量靠向耳朵,并拉向脊柱……体会紧张的感觉通过你的肩膀传向颈部……把你的后脑略微倾向后方,紧张颈部的肌肉……保持这种感觉一会儿……现在开始放松肩膀的肌肉……向前垂下你的头部……让你的肩膀垂下来……更进一步让你的肩膀垂下来……感到紧张慢慢地从你的颈部和肩部流走……感到你的肌肉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沉重……你的颈部十分柔软无力,你的肩膀十分沉重…… 为了预防不良心理反应的出现,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以恰当心态对待疫情信息,积极和相关人士展开沟通,维持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自己目前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生活,可以利用积极联想、放松训练、正确宣泄、调整认知、建立价值感等方法来调节,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如果是另一种没那么糟的或比较好的结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能够反驳这个结果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他会这么想吗?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我们的认知更灵活、更实际。 5.接纳心理反应 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心慌、头昏、胸闷、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这些都是人们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的正常心理反应。当你开始尝试监测和识别自己心理反应的时候,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如果急于摆脱自己的焦虑,比如:要求医生重新检查,反复上网查阅资料,反复的洗手和清洁,甚至酗酒或者抽烟,虽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暂时的“安定”,但无助于真实地改善焦虑的情绪,反而容易形成“依赖”,建议当你出现了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选择耐受这种焦虑,并等待其自然的平复,当反复耐受焦虑之后,同样的情境诱发的焦虑水平就会减轻。此外,也可以选择采用放松技术来缓解焦虑。 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孤独、无助、无望等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下降等身体不适感,严重时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想法。 一、确诊患者 殷锦绣 北京师范大学 4.委屈无助 由于疫情发展迅猛,发热患者太多,病床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安排居家隔离观察,当门诊医护人员遇到症状比较严重而无法住院的患者,或者患者对医院检查、确诊不及时而发泄不满时,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委屈和无助的情绪。 (2)着陆技术。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或许你可以观察你所处的环境,有什么颜色的物体?或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将注意力带回到当下,聚焦此时此刻。或许你也可以想一个你深爱的或者深爱你的人的面容,也可以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歌曲,或者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 面对此次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是,部分群众抱有“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更有甚者认为事不关己、不做防护。事实上,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证100%不被感染,更不必说不做防护的危险性。不切实际的乐观不仅会放松人们的警惕,而且会增加自己和别人感染的风险。 上述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干预。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的紊乱,比如食欲减退或猛增,体重出现明显的波动,以及连续几天失眠或睡眠过多等,长期低落的心情还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等。 四、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 (二)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实施帮助者和受助者均应当注意避免再次创伤。 |